
在壯族織錦技藝傳承人蘭培文工作室,采訪團聽取相關介紹。
3月30日,2025中國網絡媒體論壇在南寧開幕,隨即啟動中央網信辦2025年網上重大主題宣傳和重大議題設置項目暨“多彩民族 壯美廣西”網絡主題宣傳活動。3月31日至4月1日,新華網、央視網、央廣網、中國新聞網、中國網信網、澎湃新聞等媒體記者組成的采訪團到忻城縣、合山市,用鏡頭和筆觸記錄下多彩的民族風情和壯美畫卷。 “忻城是個好地方,珍珠玉米美名揚。歡迎貴客到此游,玉米粥給貴客嘗……”3月31日晚,忻城縣壯族歌圩熱鬧非凡,此起彼伏的山歌聲如靈動的音符,在空氣中跳躍。歌者眼神交匯,你來我往,用獨特的壯族語言,訴說著生活的點滴,歡笑聲、喝彩聲交織在一起,繪就了一幅充滿生機的民俗畫卷。 “歌圩是忻城壯族地區(qū)古老的風俗習慣,一般在節(jié)日時舉行,也有臨時形成的歌圩。歌圩的規(guī)模有大有小,大歌圩有幾千人,小歌圩也有數(shù)百人。”忻城縣文化館文藝輔導員朱日東說。 在深圳務工的“歌王”韋麗梅每到節(jié)日時都會特地趕回來參加歌圩。她說:“我是打心底里喜歡唱歌,哪怕唱到凌晨也不覺得累,唱歌能把心里的喜怒哀樂都表達出來,這種快樂在別處可找不到。” “這些民族服飾都好漂亮,做工太精美了!”4月1日上午,在忻城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山歌傳唱基地、忻城縣壯族織錦技藝非遺文創(chuàng)店,采訪團一行挑選各自心儀的壯族服飾并依次換上,親身感受濃郁的民族風情。 隨后,大家身著民族盛裝,走進被譽為“壯鄉(xiāng)故宮”的莫土司衙署:古老的大門、斑駁的青磚、規(guī)整的建筑,靜靜訴說著壯族土司制度的興衰。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大家認真聆聽介紹,仔細觀看展品,對壯族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開合、開合,開開合啊……”在土司練兵場,采訪團與當?shù)厝罕娨煌瑓⑴c民俗活動,在節(jié)奏明快的竹竿舞中感受民族文化的活力;五彩的繡球在空中劃過優(yōu)美的弧線,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忻城壯族織錦技藝傳承人蒙如君的家中,古老的織錦機發(fā)出清脆聲響,只見她雙手嫻熟地細致操作,熱情地向大家介紹壯錦的制作過程。“我從1972年開始學習編織壯錦,家里織好的壯錦根本沒有存貨,市場需求大,一直供不應求?!?001年,蒙如君被評為廣西壯族織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11年榮獲“中國織錦工藝大師”稱號。 1日下午,采訪團一行來到合山市國家礦山公園東礦園區(qū),濃厚的工業(yè)氣息撲面而來。長長的礦車、高聳的井架靜靜矗立在園區(qū)內,見證著這座光熱之城的發(fā)展歷程。在礦井體驗區(qū),深邃的礦洞、昏暗的燈光,還原了當年礦工的工作環(huán)境,讓大家對“百年煤都”的歷史有了更直觀的認識。采訪團成員紛紛表示,將把這次采訪的所見所聞通過鏡頭和筆觸傳遞給更多的人,讓更多人了解來賓、愛上來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