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煦暖的春光下,在興賓區遷江鎮高龍村村民王偉的圣女果大棚里,紅得鮮艷、黃得亮眼、綠得鮮嫩的果實飽滿誘人。幾名游客穿梭其間,邊采摘邊稱贊:“這圣女果水分足、口感脆甜,太好吃了。” 這片充滿生機的種植基地,承載著王偉兄弟火熱的夢想。“我們試驗種植西紅柿,就是想為鄉村振興盡點力,讓鄉親們多一條增收渠道。”王偉在“農業圈”摸爬滾打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雖然生活上有了很大改善,但他心中始終有個夢想,那就是讓更多村民增收致富。王偉的三弟王模乾在百色市從事農資生意多年,在農業方面是一名專家,在一次閑聊時,兄弟倆一拍即合。 2022年,帶著振興鄉村的夢想,王模乾回到老家,開始了追夢之路。“應該選擇什么樣的項目呢?”王模乾在心中盤算著。 王偉雖然從事農業多年,但他覺得三弟在外打拼多年,見識比自己廣,經驗也多,更有發言權。 “在百色,圣女果一直種得很好,價格也誘人。”王模乾認為。算了一番“經濟賬”后,兄弟倆都覺得可行,便決定發展圣女果產業。 確定發展項目,就要著手行動。圣女果種植需要大棚,兩人馬上采購所需材料。剛開始,大家都沒有搭建大棚的經驗。為了保險起見,他們在屋前的院子里試驗。“經過一段時間的‘考驗’,我們覺得應該合格,就在地里擴建3個,沒想到最后都被大風吹走了,搭建大棚宣告失敗。”王模乾說。這并沒有讓他們氣餒,經過多方請教,最終把幾個大棚建了起來。 大棚建好后,又遇到另一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土地貧瘠,必須改良。王模乾發現,不管怎么改良,就是沒法達到自己的要求。“不是缺這種成分就是所需元素含量不足,對圣女果的品質有很大影響。”王模乾說,這種影響表現在口感和品相上。 常規改良措施效果不佳,王模乾便另辟蹊徑,改用“袋子”種植技術,既解決土壤問題,又能提升果實品質。如今,3畝大棚的圣女果產量穩定,口感和品質深受市場歡迎,成為當地特色農產品。 看著游客滿意的笑容,王模乾又鉆進實驗棚里。“這是目前我引進價格最貴的辣椒‘樟樹港椒’,剛剛結果。如果成功,我們將把種苗和技術提供給村民一起種植。” “我們將對最好的品種進行反復試驗,篩選出適合本地氣候的品種和種植方案,再將成果推廣至其他大棚。”王模乾告訴記者,目前共有8個大棚,除了引進新品種,他們還將輪種哈密瓜,進一步提高產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