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三里勒馬古渡,已經成為一個專屬的歷史名詞,存在一代人的記憶里。關于勒馬名字的由來,有多種版本。流傳最廣的,據傳唐朝年間,有一位將軍率眾將士追逃兵,一直追到現在的勒馬屯。因黔江河攔住去路,逃兵只能懸崖勒馬、束手就擒。勒馬意喻為陸路已盡,須換乘舟楫,方可渡過對岸。 千百年來,黔江水勢洶涌,暗礁密布,勒馬灘往下的大藤峽,更以“魔鬼航道”之稱聞名于世。據當地村民介紹,往年遇上枯水期,勒馬古渡經古樓村至上下江一帶這短短的行程,寬度僅三四十米的河道就有多處。因船只無法同時通行,每天只好分早中晚各時段放行船只,過往商船行至勒馬渡口,跑船的人根據岸上航標知曉通行情況。這一河段也被村民趣稱為“單行道”。 過去,在大藤峽“魔鬼航道”上發生的沉船事故不計其數,不少船只或觸礁擱淺,或神秘失蹤,“魔鬼航道”成了一代又一代跑船人的夢魘。2008年4月,打撈人員對沉沒于勒馬航段三門灘的柳城580號船只進行打撈作業,導致滯留在武宣縣的船舶多達上百艘。沉舟側畔千帆過,船到此處倍驚心。勒馬村下游的大神灘即是大藤峽的入口,入口處左岸建有大藤廟。古時大貨船沿江而下行至勒馬古渡口,船老大都要上岸祈福通行順暢,一路平安。人類敬畏自然的心理,由此可見一斑。如果不是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建設,“魔鬼航道”的魔性悲劇或許會無限延續下去。 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是國家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標志性工程,也是珠江流域關鍵控制性工程,肩負防洪、航運、發電、補水壓咸、灌溉等重任。2016年,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武宣庫區項目正式啟動。為建好這個“國字號”工程,武宣舉全縣之力,勠力同心,掛圖作戰,以抓鐵留痕的工作力度、功成有我的擔當精神,全力以赴推進庫區各個項目建設。彈指一揮間,到了2020年3月,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竣工下閘蓄水,“魔鬼航道”正式迎來了謝幕演出,走進了歷史終結。 2020年,大藤峽水利樞紐船閘通航,西江船舶通航能力從300噸級升至3000噸級。作為西江水域重要組成部分的黔江流域,昔日的“魔鬼航道”搖身變為“黃金水道”。武宣的碳酸鈣、白糖、木材加工品等產品借助貨船沿著黔江,通過大藤峽水利樞紐駛進西江,一路向東南進入珠江三角洲流域,直抵廣州港、深圳港等粵港澳大灣區。 乘著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的東風,武宣的港口建設駛入發展快車道,航運事業迎來了黃金期。根據來賓港總體規劃修編(2018—2035年),武宣港區規劃岸線6.62公里、10個作業區,可開發建設53個3000噸級泊位。目前已經建成4個碼頭共16個3000噸級泊位,包括大仁作業區5個泊位、龍從作業區一期工程6個泊位、桐嶺四安林場作業區2個泊位以及桐嶺四安林場作業區3個泊位,年吞吐能力約2300萬噸。2024年1至11月,全縣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3029.38萬噸,其中散貨2576.31萬噸,集裝箱25.2萬標箱,營業收入約9264.27萬元。借助黔江黃金水道的航運優勢,武宣打開了一扇發展向海經濟、實現向海圖強、高質量建設“三城三區”和“東融”先導縣的寬廣大門。 2021年以來,武宣縣復改建碼頭陸續開工建設,包括金雞碼頭、車渡左碼頭、車渡右碼頭、草魚塘左岸碼頭、草魚塘右岸碼頭5座戰備碼頭,二塘鎮朗村左岸、二塘鎮朗村右岸2座生活碼頭,以及武宣卜玉渡口、武宣勒馬渡口、上江碼頭、下江碼頭4座人渡碼頭。截至今年4月,開工建設的碼頭項目基本完工,極大便利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助推武宣文體旅深度融合發展。 2024年1月18日10時,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首次達到61米正常蓄水位,標志著工程的防洪、航運、發電、補水壓咸、灌溉等綜合效益可全面發揮,同時為枯水期保障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備足了水源。 大藤峽工程竣工后發揮的灌溉效益,此前已得到充分顯現。2021年,武宣遭遇50年一遇的旱情。旱情期間,武宣縣全力推進電灌站復改建工作,朗村、樟村、武農等取源自黔江的國營電灌站經修復迅速投入使用,有力緩解了當地農作物的灌溉用水問題。目前,全縣已完成13座電灌站復改建,大藤峽水利樞紐灌區武宣片區朗村灌片建設正快馬加鞭推進中,工程建成后將改善武宣灌區2.9萬畝土地灌溉問題,新增及恢復灌溉面積16.6萬畝,極大改善武宣鎮、桐嶺鎮、祿新鎮、思靈鎮、二塘鎮5個鎮主導產業的灌溉問題。 泱泱江水東流去,慨嘆百年夢成真。如今,站在曾經的勒馬古渡極目遠眺,風平浪靜的寬闊江面上巨輪往來如飛,載滿貨物的商船經此通江達海。天塹變通途,沿途是秀美的峽谷風光,看到大藤峽的滄桑巨變,那些依然活躍在跑船路上的老船長,心中一定別有一番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