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親身體驗“小馬仔”制作的樂趣。 “老師,我做好了!”“老師,我的也完成了!”9月12日,忻城縣文化館組織工作人員到城關鎮上才小學開展非遺進校園“小馬仔”制作活動,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向老師展示制作好的成品。 “小馬仔”制作技藝是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在忻城,每逢中秋時節,家家戶戶都會將精心制作的“小馬仔”與月餅、水果等作為供月的供品,寓意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教室里,工作人員將成品“小馬仔”作為樣品,整齊地擺放在桌子上,學生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參照樣品制作“小馬仔”。經過揉、捏、補、上色等工序,一團素胚轉眼就變成了一只只精致可愛的“小馬仔”。這些“小馬仔”不僅有馬的形態,還有雞、狗、牛、羊等豐富多樣的造型。 “制作‘小馬仔’就像捏玩偶一樣,特別好玩。”城關鎮上才小學四年級學生莫仁澤說,自己很喜歡做手工,能跟同學一起制作“小馬仔”,感到很開心。 忻城縣文化館館長黃愛靈表示,此次活動旨在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動腦動手能力,增加師生對忻城“非遺”名錄的了解,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節慶文化、非遺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