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忻城,田間地頭、農戶家中、工廠車間……處處呈現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忻城縣曾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如今是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確保農民持續穩定增收?該縣始終立足于農業大縣的實際,著力筑牢產業基礎,合理促進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激發群眾創業激情,產業、就業、創業“三業”齊驅,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走出一條忻城特色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2023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29元,同比增長7.2%;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為15521.18元,同比增長13.1%。 抓產業強基礎促增收 眼下正值春繭采摘上市時節,在紅渡鎮紅渡社區下鎮屯蠶農黃海燕的家門口,工人們正在摘繭、選繭、裝袋、過稱,個個忙得不亦樂乎。望著一袋袋白蠶繭變成了“紅票子”,黃海燕的笑容更加燦爛。 “今年春繭的產量和質量都不錯,且每斤鮮繭穩定在27元左右,我家已賣了兩批,都是幾百斤以上,共計收入2.3萬元。照此行情,今年有望突破20萬元收入。”黃海燕樂呵呵地說,她家每5天出一批蠶繭,一年可養10-14批,每批養2張小蠶,聘請5名工人,一年除去小蠶成本和工人工資,養蠶收入有十幾萬元。 桑蠶產業是忻城縣五大特色產業之一。近年來,該縣緊緊圍繞“打造全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產業振興樣板縣”目標,依托國家政策傾斜、粵桂協作以及中央定點幫扶的有利條件,不斷加大產業投入力度,做強桑蠶、糯玉米、育肥牛、育肥羊、優質稻等特色產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以產業興旺引領鄉村振興。 2023年,全縣桑園面積25.32萬畝,養蠶戶達7萬戶,發種量99.65萬張,鮮繭產量4.2484萬噸,產值23.6億元,桑蠶產業產值占全縣農林牧漁業產值的29%。 抓就業保民生促穩定 4月18日,在思練鎮易地幫扶搬遷安置點鴻源小區的佰成皮具有限公司,140多名工人正在生產車間里忙著加工皮包手袋。 “除了皮具公司,鴻源社區還有生產加工螺螄粉、服飾、床墊、運動器材等產業的企業落戶,讓500多搬遷戶在家門口實現就業。”鴻源社區第一書記莫會萍說。 在忻城縣,建立幫扶生產車間已經成為穩就業、保就業的重要一環。近年來,該縣深入開展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通過引進企業、提供公益性崗位、舉辦專項招聘會、粵桂協作勞務輸出等舉措,打好就業“組合拳”,端牢民生“大飯碗”。截至今年3月底,全縣共實現就業人數14.29萬人,其中到區外務工60613人,在廣西區內、縣域內就業82292人。 “保就業就是保民生。”忻城縣人社局局長韋錦春說,下一步,該局將繼續緊盯穩就業保就業促增收工作主線,將服務“觸角”延伸至社區的零工驛站,與當地“零工市場”互為補充,為眾多求職群眾和用人單位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務”,幫助農村勞動力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抓創業激活力促發展 鄉村振興,人才是魂,鄉賢回歸創業是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力量。為鼓勵外出鄉賢回歸家鄉投資創業,切實將“回歸經濟”作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重要抓手,忻城縣不斷解放思想,著力創新舉措,努力優化環境,采取“聚賢、引賢、留賢”三項舉措,真心誠意吸引在外鄉賢返鄉創業,助力鄉村振興。 返鄉創業青年黨員譚超定積極響應號召,2021年返鄉與弟弟譚順杰等人在果遂鎮古抗村創辦忻城縣共利種養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于2022年11月開始投產,主要從事肉牛養殖、母牛繁殖等養殖業,實行“秸稈回收—種植牧草—飼料加工—肉牛養殖—糞尿還田”生態循環肉牛養殖模式。2022年,該合作社獲評來賓市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2023年,合作社銷售肉牛總收入達75萬元,目前存欄肉牛80余頭,解決2名脫貧戶就業。同時,通過“一對一”、以點帶面幫扶指導,帶動全村養牛40多戶。 在忻城,像譚超定這樣的返鄉創業人才不勝枚舉。近年來,該縣深入實施“萬才返鄉 振興家鄉”系列行動,以人才振興賦能鄉村全面振興,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返鄉創業人才提供政策和服務支持,涌現出開蒙醫療、佰成皮具、共利、盛元等一批優秀企業(合作社),打造了忻城珍珠糯玉米、新圩“隆禮飛雞”、歐洞黃金百香果、遂意野蜂蜜等一批本土特色品牌,累計吸引3100多名優秀人才返鄉創新創業,發展創業項目320多個,帶動群眾就業5000余名,促進村級集體經濟增收72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