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生機盎然。行走在象州大地上,目之所及,處處洋溢著春耕備耕的現代化農業氣息。 近年來,象州堅持“農業穩縣”發展戰略,以“早抓快干一季度、穩中求進開好局”的奮斗姿態,以“三堅持”為引領,全力抓好抓實以春耕備耕為重點的春季農業生產工作。目前,全縣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45萬畝以上,產量達16萬噸以上,穩住糧食安全“壓艙石”,為全年農業生產奠定堅實基礎,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區糧食生產激勵縣”。 堅持“以地穩糧”,筑牢糧食安全“生命線” 3月11日,在寺村鎮譚村象州粒粒香優質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育秧基地,一幅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映入眼簾。工人們熟練操作機械設備,開展機械化育秧作業;一盤盤秧苗沿著自動化流水線有序前行,填土、淋水、撒種、覆土等工序一氣呵成,展示著現代化農業的高效與便捷。 “今年合作社的早稻種植面積擴大到1000多畝,實現全程機械化,預計3月底即可開展機械插秧工作,力爭在4月上旬完成早稻插秧任務?!痹摵献魃缲撠熑四獕鄢山榻B說道。 據悉,象州縣堅持“穩字當頭”,按照“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標準,對農田進行綜合整治,著力穩面積、穩政策、穩產量,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量穩中有增。如在寺村鎮崇山村建成1100畝高標準農田,將原來的752塊田塊整合為234塊,節省人工超過30%,生產成本大幅下降。 此外,該縣通過嚴守耕地保護紅線,穩步提升耕地質量。去年,全縣實現耕地保有量56萬畝、永久基本農田54萬畝;糧食種植面積達45.69萬畝,增加868畝;產量達16.74萬噸,增加900噸。目前,全縣已備足1.3萬臺(套)以上農機具投入春耕生產,確保每一片耕地都成為豐收的希望之地。 堅持“以技增糧”,種好糧食安全“責任田” 3月4日,在象州鎮培森村廣袤的田野上,筆者見證了機械化種植玉米所展現出的神奇力量。從犁地、耙地到開行播種,全程采用機械化種植,一天可種植80多畝玉米,快捷、省時、省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提升糧食產能的關鍵。該縣不斷加快推進“種業振興”,實施糧食提升行動,提高機械耕作生產水平,以技術革新推動糧食生產提質增效。推行良種、良法“雙驅動”,引進“象州香米”“色香優粉絲”“泰優油香”等抗病高產新品種,推廣水稻側深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以糧食生產項目建設為依托,創建水稻高產攻關核心示范片8個、千畝方10個、萬畝片2個,產量高于當地同等條件田塊10%以上。大力發展“稻+稻+菜”模式,種植面積達1100畝,冬菜、冬糧生產為戶均增收500元以上;實施稻魚綜合種養模式,面積達1860畝,每畝增加收入約200元。 象州縣還大力推廣智能化、精準化農業技術,如無人機植保、智能灌溉、土壤墑情監測等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同時,加強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組建“科技特派員+土專家”服務隊,開展“科技趕集”“田間診所”等活動,通過舉辦各類農業技術培訓班、現場觀摩會,提升農民的科技素養和種植技能,培養了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 堅持“以防保糧”,牽住糧食安全“牛鼻子” 防災就是增產、減損就是增糧,防災減災是確保糧食豐收的重要環節。象州縣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方針,構建起一套完善的糧食生產防災減災體系。 在防災減災控災方面,派出服務指導隊深入11個鄉鎮,開展防汛抗旱、農業防災減災等服務。在病蟲害防治方面,建立病蟲害監測預警系統,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病蟲害進行實時監測和預警,指導農民科學防治。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保護生態環境。 同時,象州縣積極探索農業保險機制,鼓勵農民參保,為糧食生產提供風險保障。2024年,全縣落實糧食保費28.26萬元,惠及1803戶,其中水稻保險保費2.53萬元,農險補貼20.3萬元;玉米保險保費2.88萬元,農險補貼2.31萬元,有效降低了農民保費負擔,增強了糧食生產抵御風險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