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山市新落成的非遺文化展廳里,觀眾興致勃勃地通過數字化展臺學習壯師劇唱腔;在溯河村農家書屋內,返鄉青年吳翠埋頭學習新配置的農業技術書籍,研究堅果種植技術……這一幕幕生動的場景,正是合山市創新公共文化服務資金保障機制所取得的顯著成效。 去年以來,合山市通過構建“精準投入+多元供給”新模式,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駛入“快車道”。 精準投入 夯實文化根基 合山市通過健全“基礎+特色”雙輪驅動的資金投入機制,2024年統籌安排630.8萬元專項資金,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其中,540萬元重點用于合山市新圖書館建設、國家礦山公園博物館升級、非遺展示館建設等三大核心項目。如今,合山市首個自助書房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增電子閱覽終端6臺;礦山博物館接待量同比提升65%。 值得一提的是,河里鎮馬安村等29個行政村建起了特色文化廣場和主題功能室,實現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00%全覆蓋。“現在排練壯師劇有專用場地了,還能通過直播讓城里人看戲。”河里鎮環山村文化管理員黃雪麗高興地說,這些設施不僅豐富了村民們的文化生活,也成了展示合山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多元供給 激活文化生態 去年12月,一場以“這邊唱來那邊和”為主題的合山市跨年篝火音樂會燃情上演,吸引超100萬人次熱情參與,讓市民和游客在濃郁的民俗活動中,深切感受合山的獨特魅力。即將到來的廣西三月三期間,“非遺進校園”活動如春風化雨,將覆蓋合山市12所中小學,讓廣大青少年近距離觸摸傳統文化的脈搏。 在此基礎上,合山市還培育了“漢族花炮制作隊”“六龍武術隊”“里蘭村花籃編制工作室”等一批充滿活力的民間文化隊伍。這些隊伍活躍在社會的各個角落,積極參與多場惠民演出,為市民的文化生活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傳播本土文化的生動力量。 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與文化服務,讓合山的文化之根深植于民,文化之花絢麗綻放。2024年以來,合山市累計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400余場,惠及群眾11.5萬人次;開展聲樂、舞蹈、書法、非遺傳承等培訓活動達109場次。 人才培育 注入發展動能 人才是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關鍵。合山市建立文化人才“引、育、用、留”全鏈條保障機制,投入實施“文化人才培育”項目、非遺傳承人培養項目等,為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尤其是嶺南鎮打造的“嶺南村角獅制作工作坊”,致力于孵化短視頻創作隊伍,其作品網絡點擊量突破30萬次,成為合山文化的一張新名片。目前,合山市共有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4名、基層文化管理員34名。 科學的資金管理模式,也為文化服務帶來了顯著成效:合山市圖書館新館開放、首家鄉鎮新型公共文化閱讀空間落成、合山工業研學旅游品牌進一步打響……在2024年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補助資金支出進度考核中,合山排名來賓市第一,并獲得績效獎勵250萬元。 合山市財政局負責人藍韋屹表示,今年將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不斷探索創新資金管理方式,構建更加完善、更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文化成為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