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用水很方便,交水費也方便,用手機掃碼繳費,用水情況清清楚楚。”1月20日,忻城縣思練鎮龍東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主任姚丁文一邊向筆者展示用水App,一邊介紹以前和現在用水的差別。
據介紹,忻城縣投資215.74萬元,實施龍東村管網改造工程,19個屯1494戶全部接通自來水,安裝智能水表。由于水廠運營成本低,村委作為運營管理單位,每月為村集體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不僅如此,大塘水廠(大同片區)、果遂花紅水廠、城關板現水廠受益群眾還積極配合管網改造,自籌資金安裝智能水表。 推廣智能供水是忻城縣實施農村供水工程的一個典型。2024年以來,在自治區水利廳、來賓市水利局的指導下,忻城縣委、縣政府領導縣水利行政主管部門科學決策、精心部署,打響農村供水保衛戰,強化農村供水工程建管工作,進一步提升全縣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水平。 加大投入,提升供水保障能力 忻城縣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理條件特殊,結合大石山區供水實際,縣委、縣政府積極組織縣水利局深入基層開展調研,以管網互聯互通建設為重點建設內容,輔以水源改造、打井工程、維修養護建設等措施,加大投入,加強管護,強化水質,持續推進農村供水設施建設。“十四五”以來,全縣統籌投入鄉村振興資金1.5609億元,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232個,受益總人口38萬人;爭取各級資金1202萬元,實施農村供水維修養護172處,受益人口26.63萬人。 針對大石山區農村供水水源參差不一、供水能力不穩定、抗旱力薄弱的問題,忻城縣實施農村供水管網互聯互通工程,取長補短,力求水源共享,同水源、同水價、同水質、同管理,給農村單一不穩定水源加上一道保障,通過“雙水源雙保險”模式,提升大石山區供水保障能力。“十四五”以來,累計投入1858.15萬元實施管網互聯互通工程29個,聯通管網長度共10.4萬米,覆蓋全縣12個鄉(鎮)35個行政村140個自然屯;聯通管網覆蓋全縣4318個農村家庭生活飲用水柜,基本達到全覆蓋目標。 改造升級,讓群眾喝上優質水 在忻城縣北更鄉、遂意鄉、果遂鎮等鄉鎮的半山腰上,隨處可見形似蘑菇的水柜。據當地群眾介紹,這些是水柜的“帽子”,以前生活水柜沒有蓋子,水質容易受污染,用水很不放心。目前,全縣共有農村家庭水柜7975個,其中生活飲用水柜4333個、生產用水柜3642個。 2023年7月,忻城縣研究制定人飲家庭水柜加蓋建設方案,當年8月底前完成全縣1935座人飲家庭水柜加蓋建設任務,同時對生產用水柜設置標識及安全警示牌,備用水源水質進一步提升。 2024年受極度干旱天氣影響,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導致使用城關鎮雞叫屯水源的縣城自來水廠、黃金村水廠供水不正常,轄區6萬人的正常飲水受到嚴重影響。對此,縣領導組織有關部門研究解決飲水問題,縣分管領導具體抓落實;縣消防救援大隊為深入溶洞人員提供防護;項目所在地政府及時解決施工臨時用地。 “我們多次走訪周邊村屯老人,查閱縣志、水利志了解1957年建設的雞叫引水工程有關地下封堵大壩情況,并5次進入深68米的溶洞,利用無人機潛入洞中查找大壩位置,確定封堵施工方案。”忻城縣水利局局長韋鳳益介紹,在施工作業面有限的條件下,5臺機械日夜進行封堵灌漿,經過39天艱苦奮戰,地下水位上漲37米,并從五星隧洞流出,地下水變成了地表水。 該項目建成后,周邊2000多畝農田得到灌溉,同時解決了黃金村和縣城近6萬人的“飲水難”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