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武宣縣工業園區正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挑戰,謀求跨越式發展。隨著《深化武宣縣工業園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方案》的印發,該縣推出一系列創新舉措,破解園區發展難題,全力推進園區創新轉型。 直面挑戰,改革破冰啟新程。近年來,縣工業園區為破解部門聯動服務機制不順、招商引進項目不多、事項決策流程繁瑣等問題,積極探索新模式,于今年9月6日印發《深化武宣縣工業園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方案》。《方案》明確了改革的目標和任務,提出要堅持問題導向,深入破除園區發展瓶頸,建立園區建設管理新規矩,并制定17項改革具體措施,走好“早、破、準”三步法,確保改革取得實效。一是強化先行先改,迅速啟動改革工作,確保改革步伐與時間賽跑,贏得先機;二是堅持問題導向,深入調研,找準問題“癥結”,精準施策,破除園區發展瓶頸;三是找準發展定位,將改革聚焦到服務和融入自治區“一區兩地一園一通道”建設,致力打造廣西內陸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新高地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產業基地,把武宣建設成為“珠江—西江”經濟帶上港產城一體化融合發展的產業新城。 體制創新,管理效能再提升。為優化完善園區管理體制機制,該縣成立了園區改革發展工作專班,全面領導園區改革工作。同時,實行“一區多園”管理模式,設立統一的園區管理機構,實現縣工業園區黨工委、縣工管委、縣港產城融合發展辦公室“三塊牌子、一個機構、一套人馬”合署辦公,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在管理機制上,創新實行“管委+公司”模式,縣工管委負責落實黨委、政府關于園區建設工作的決策部署,園區直屬國有企業(園區公司)則承擔園區的投融資建設、運營管理、產業培育、招商引資等工作。這一模式實現了政企分開、權責明確,既保證了政策的有效執行,又發揮了企業的市場活力。此外,積極推行園區人事、編制、薪酬制度改革,通過優化人員結構、完善薪酬制度、建立激勵機制等措施,全面激發園區團隊的創新活力和內生動力。 規劃引領,產業發展新布局。按照“一區三園十組團”的園區產業發展規劃,武宣縣加速推進鈣基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制造等縣域“三二六五”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發展。組織開展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各類專項編制工作,壓減、剔除未能有效利用的耕地保護和淹沒區土地等空間資源,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規劃保障。在用地保障方面,建立“退出機制”,對逾期未開竣工項目及因各種因素長期停產的企業進行合法清退;完善土地儲備開發體制機制,梳理園區可利用和可調整開發的土地資源,做好用地儲備工作。同時,針對“延鏈、補鏈、強鏈”產業重點領域和主攻方向,加快落實礦產、木材、物流運輸、農產品原料等資源優先保障措施,通過實現資源的超前、優選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源支撐。(劉恩盛 覃耀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