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象州縣寺村鎮積極探索集體經濟聯農帶農聯營方式,解放思想、大膽創新,以土地入股合作經營,聯動村企、聯企帶農。同時,通過四項舉措,試行水稻種植“六統一”管理模式,實現了產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三贏”目標。
整合零散土地資源,實現“小塊變大田”。該鎮以橫橋村、白崖村為試點,將小塊土地“化散為整”,形成連片大田。加快整合土地資源,擴容產業規模,打造寺村鎮區域性水稻產業中心,種植面積達1.1萬畝,主推絲香、百香、紅米等優質品種,年產稻谷超8800噸。目前種植示范區已成立14家專業合作社,采購大型烘干機5臺、大型水稻生產作業機械30多臺,安裝誘蟲燈1000余盞,帶動水稻種植大戶增收42戶。下一步,將推動試點范圍逐步擴大至譚村、崇山村、巖口村等,并爭取向全鎮及全縣內推廣。 引進名企領頭帶動,實現“銷售有保障”。該鎮立足“桂中糧倉”資源優勢,推進“象州香米”品牌建設,通過“走出去+引進來”方式,引進廣西象州象倉米業有限公司,打造萬畝高質水稻生產建設示范區,實施糧食生產“耕、育、種、管、收、烘”全程機械化標準化建設,以及產品加工、品牌包裝、銷售物流等一條龍服務,為水稻機械化、規模化種植打下堅實基礎,解決稻谷銷售難題。 推行新型管理模式,實現“坐等收糧”。該鎮依托企業先進的生產和管理經驗,采用“線上+線下”營銷方法,推動象州大米品牌建設提檔升級。實行“六統一”新型管理模式(即生產資料統一、技術指導標準統一、農機服務統一、田間管理統一、產品銷售統一、產品品牌統一),通過“組團托管”,走上規模化、標準化、智能化生產道路,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補齊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短板。今年以來,示范區實行“六統一”管理近1000畝,畝產達1009.5斤,同比增長10%;聯農帶農302戶,農戶實現“就地豐收”“坐等收糧”的美好夙愿。 實行土地入股合作,實現“分紅自由”。該鎮創新推行“土地入股”合作經營方式,探索以農民托管土地實現分紅的“公司+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由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與廣西象州象倉米業有限公司以“六統一”模式開展合作。企業以技術入股,提供機械設備、技術管理以及產、收、銷服務;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以資源入股,組織農戶以土地干股參與合作,并根據水稻的產出效益給農戶發放分紅;村集體以勞務入股,負責水稻種植的日常管護,獲得相應分紅。今年以來,該鎮第一季水稻實現村集體增收73萬元,農戶每畝分紅達724元;全年兩季增收預計達130萬元,戶均分紅115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