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有這么一群人,他們不種功名利祿、不種金銀富貴,只愿栽下滿園桃李;他們不辭辛苦、潛心育人,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他們立德修身、潛心治學,做好教育事業的探索者……他們就是躬耕三尺講臺的教育工作者。今天是第40個教師節,讓我們走進這些耕耘在不同教育領域的老師,了解他們身上的動人故事。
“教壇伉儷”樊康、陸彩麗:“組團”支教照亮學子未來路 
樊康在指導學生。(受訪者供圖) 樊康和陸彩麗是柳州地區民族高級中學的骨干教師,夫妻倆攜家帶口奔赴忻城縣,踏上了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之路。他們用愛與奉獻,書寫了教育傳奇,照亮了忻城縣高級中學學子們的前行道路。 樊康是山西洪洞縣人,山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2015年,他來到柳州地區民族高級中學任教,由于在歷史教學和班主任崗位表現出色,多次獲優秀班主任和優秀教師稱號。 2022年,中組部牽頭的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報名啟動,樊康渴望參加,卻因妻子陸彩麗身懷六甲未能成行。2024年2月,第二批“組團式”幫扶通知一出來,樊康就毫不猶豫地搶先報名。 對于選擇支教,樊康十分堅定,“愛人很支持我,我們兩人都是黨員,想法蠻一致的。”從農村走出來的他深知農村教育落后、留守兒童更需要關愛。同事兼妻子的陸彩麗不等丈夫勸說,也主動報名參加支教。“爸爸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孩子們的話語更加堅定了夫妻倆的決心。 初到忻城,一名學生就偷偷放了一張紙條在樊康的辦公桌。經了解,這名學生父母離異,父親又意外去世,家庭陷入困境。樊康第一時間找到該名學生談心,了解情況后及時向學校匯報和幫助其申請助學金,并積極聯系該名學生的媽媽,協助申請低保家庭,以解決學生生活問題。 在忻城支教的時間里,樊康過得忙碌又充實。他身兼學校政教處副主任和班主任職務,面對學生行為習慣有待改善、管理復雜等情況,他創新教學方法,通過家訪、小組合作、“大記憶、大背誦”、靈活測試等方式,幫助學生打牢基礎、提高學習成績。為更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他還廣泛搜集相關書籍、視頻等資源輔以教學,不少學生因此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家長、同事也十分贊同他的做法。 多年來,樊康始終用愛心溫暖每一位學生,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如一些學生因小病痛隨意請假,他多次上門、耐心勸說,鼓勵學生克服困難、堅持學習,學生因此對樊康更加信賴,都親切地叫他“康哥”。 樊康和陸彩麗這對“教壇伉儷”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教育真諦,一家五口“組團”支教不僅是無私奉獻,更是大愛的傳遞。他們的故事彰顯了教育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輝,也激勵著更多人投身教育事業。(吳清文)
“全國模范教師”馮文佳:大山深處留守學生的“奶爸”老師 
馮文佳(左一)和年輕老師一起交流探討輔導學生的經驗。(黃彩萍 攝) 在金秀瑤族自治縣羅香鄉中心校臘河小學,有這樣一位教師,扎根鄉村41載,傾情傾力護航山村孩子健康成長,如明燈般照亮大山學子的前行道路,詮釋著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與奉獻。他就是2024年“全國模范教師”馮文佳,被留守學生親切地稱呼為“奶爸”老師。 亦師亦父,詮釋深沉師愛 9月,新學期伊始,臘河小學又迎來一批寄宿學生,其中大多是留守兒童。由于很多學生年紀小,不會照顧自己,馮文佳不得不擔心起孩子們的日常起居。開學幾天了,馮文佳總是忙個不停,不僅督促學生們洗漱、幫洗衣服,深夜還會起來查看孩子們有沒有關好門睡覺、有沒有蓋好被子,擔心他們是否適應新的環境、會不會生病。 臘河小學是一所寄宿制山村學校,馮文佳在這里教書育人已有41年,早就把學校當成家,把學生視為自己的孩子。為了方便照顧寄宿學生,馮文佳選擇在最靠近學生宿舍的教師宿舍住下,主動承擔起家長的角色。 “老師,有同學被玻璃劃破腳。”“老師,有個同學肚子疼。”9月6日,陸續有學生找到馮文佳報告突發情況,他總是第一時間把學生送到衛生室處理,再了解情況。這樣的舉動,不僅是對一名學生的關愛,更是對所有留守學生的承諾。 “教育事業就是我生命的根,學生健康成長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小學生好動,且父母不在身邊,需要更多的關注和關心。”馮文佳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作為寄宿制山村小學教師,他常常扮演亦師亦父的角色,儼然成為了學生們心目中的“奶爸”。 筆耕不輟,貢獻教育智慧 馮文佳心細且充滿大愛,他不僅悉心照顧留守學生的起居,充當著“奶爸”的角色,還善于觀察、研究和總結。 基于對山村學校特殊性的了解,馮文佳總結出山村學校的教學管理經驗,先后在《中國校外教育》《教育界》《課程教育研究》等刊物發表了數十篇論文,內容涵蓋農村教育管理、留守兒童成長等方面。如《例談農村寄宿制小學寄宿生如何精細化》《邊遠山區留守兒童身心動態成長存在問題與對策》《淺析農村小學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重要性》和《怎樣激發農村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等,充分展現了他在教育研究方面的深厚造詣。 馮文佳對教育事業一往情深、默默奉獻,得到了全校師生的好評和上級有關部門的肯定,先后獲得自治區、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優秀教師以及“感動金秀人物”“最美金秀人物”等榮譽稱號,并榮獲第七屆“TCL希望工程計劃”奉獻獎。2024年,馮文佳獲評“全國模范教師”。 面對榮譽,馮文佳時刻告誡自己要保持初心,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繼續為教育事業貢獻應有力量。他常說,自己只是邊遠山村小學校園里一支燃燒不息的蠟燭,要用盡光和熱,為一批又一批大山學子照亮未來的路。(吳清文)
特教老師羅玉朵:用愛澆灌“遲開的花朵” 
羅玉朵在教學中。 “見到老師要問好!”9月9日,在興賓區特殊教育學校一年級聾啞班里,班主任羅玉朵耐心教孩子們用手語表達“老師好”“教師節快樂”的問候。 從桂林民族師范學校特殊教育專業畢業后,羅玉朵便踏上了特殊教育的講臺,這一站,便是24年。“我當時選擇專業時還是很懵懂,并不了解特殊教育專業是干什么的。”談及初衷,她坦言,實習時踏入特殊教育學校,看到盲生、聾生和智障學生,想到他們生活在無聲的、黑暗的、蒙昧的世界里,直覺揪心的疼。從事特殊教育以來,羅玉朵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們長大以后能夠有質量、有尊嚴地生活。 為了達到更好的生活化教育效果,她將教學重心放在教會孩子們如何適應日常生活上。“普通教育學校的語文課就是教學識字,但對于這些特殊的孩子,我們要一遍遍地通過發音和比劃,教孩子們認識春夏秋冬和區分男女廁所等。”羅玉朵說,從吃飯、穿衣到系鞋帶,每一個日常生活中看似簡單不過的事情,都需要老師進行反復講解、示范,直到孩子們能夠獨立完成為止。 這些特殊的孩子大都來自鄉鎮,小小年紀就要住校。剛入校的一年級孩子,對周圍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安,羅玉朵便牽著他們的小手,一步步引導他們適應新環境。“他們的每一次成功都要經歷無數次嘗試,需要老師用更多的耐心、愛心、信心來陪伴鼓勵。”羅玉朵深有感觸地說,盡管特教學校的孩子們因殘障遭遇了困難和不幸,但他們也和其他小朋友一樣憧憬著美好的未來,“我們深深愛著孩子們,用心澆灌花開,相信他們定能成就精彩未來!” 除了日常的教學工作,羅玉朵還時刻關注著孩子們的成長安全。當她發現孩子們在青春期面臨的一些困惑和危險時,便主動參加“女童保護”公益課堂項目,并考取講師資格證。之后,她精心備課,結合特殊孩子的實際情況,在學校成功組織開展了多場生動有趣的防性侵教育課,有效提高了孩子們的自我保護意識。 多年的辛勤耕耘,讓羅玉朵收獲了無數的榮譽和認可,先后被評為興賓區優秀教師和優秀班主任,榮獲廣西特殊教育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來賓選拔賽一等獎、來賓市興賓區教育系統師德小故事比賽三等獎……這些榮譽并沒有讓羅玉朵停下腳步,她表示,將在特殊教育的道路上不斷前行,靜待更多“遲開的花朵”綻放出屬于自己的絢爛人生。(韋海臣)
體育教師李玉燕:寓樂于教讓民族體育薪火相傳 
李玉燕指導學生跳竹竿舞。 民族傳統體育是否可以入駐小學課堂?多年來,來賓市民族小學體育教師李玉燕秉持“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體育教育理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成功將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小學課堂,不僅激發了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更促進了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為回答這一問題提供了生動的實踐案例。 “寓樂于教,要讓學生愛上體育課。”李玉燕認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以修身養性為主,讓學生們在歡快愉悅的課堂中鍛煉身體,正是傳統體育無可替代的優勢。 今年9月新學期,李玉燕特地將“開學第一課”設置成一場互動體驗活動,親自示范并講解每個項目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及基本技巧,鼓勵學生們親身體驗,感受民族傳統體育的魅力。學生們沉浸在竹竿舞富有節奏感的旋律中,隨著竹竿的開合跳躍、穿梭,每一次跳躍都伴隨著歡聲笑語,讓課堂充滿活力與歡樂。 自2013年到市民族小學任教以來,李玉燕便致力于將民族傳統體育融入日常教學之中。她深知,這些傳統體育項目不僅是體育技能的展示,更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與民族的智慧。在她的課堂上,竹竿舞的輕盈、毽球的靈動、拋繡球的精準、踩高蹺的勇敢、滾鐵環的童趣都被一一展現,讓學生們在運動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 面對新時代的教育需求,李玉燕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巧妙地將多媒體教學融入體育教學,通過視頻、圖片等形式,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動作要領,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她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設計了一系列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其中,她執教的“腳內側踢毽球課程”在廣西優秀體育課教學評比中獲得二等獎。 此外,李玉燕還親自主持編寫了《民族傳統體育》《民族傳統體育二》兩本校本教材,不僅豐富了學校的課程資源,更為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我希望通過這些教材,讓更多的孩子了解、喜愛并傳承我們的民族文化。”她說。 在李玉燕的精心策劃和組織下,“三月三校園文化藝術節”“體育節”等活動已成為該校的靚麗名片,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的同時,更激發了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每當看到孩子們在舞臺上自信地展示民族舞蹈,在操場上歡快地踢毽球、跳竹竿舞,我就感到無比欣慰。”談及民族體育教育,李玉燕眼中閃爍著幸福的光芒。 對于未來,李玉燕更是滿懷信心,表示將繼續深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領域,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讓民族傳統體育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發芽。(鄧齊河 何雨君 羅倩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