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拍新圩紅水河特大橋。 紅水河,靜靜流淌,在忻城縣新圩鄉與紅渡鎮劃下一道天然的界限。兩岸居民,世代以乘船作為出行的交通方式,過著“隔河相望,渡河相逢”的生活。然而,這一切,被一座橋徹底改變。 在新圩鄉渡口,唐玉梅是位十里八鄉熟知的“船娘”。上個月,南方小年這天,她來到紅水河邊的渡口,和陪伴了她40多年的渡船告別。 新圩紅水河特大橋的“姐妹橋”——連接線橋建成后,渡船正式停運,她也退休了。她笑著說:“橋通了,我的船停了,但心里很高興。” “我們家族上世紀六十年代就開始擺渡了,八十年代我到新圩鄉后就和丈夫一起開船。”唐玉梅說,她和家人用渡船維系了兩岸群眾的交往交融。 “那時渡船生意紅火,乘客絡繹不絕?!碧朴衩氛f,高峰時期,一天要運幾百人過河。 四十年來,唐玉梅的渡船在政府扶持下不斷更新,并獲得持續油費補貼,始終保持低廉“渡費”服務兩岸群眾,成為百姓心中的惠民之舟。 唐玉梅笑著說:“一輩子都在開船,如今退休了。武忻高速公路也通車了,我打算出去走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p> 在過去,渡船方便了兩岸村民的來往,然而,渡船受天氣、水流影響大,且耗時耗力;開車繞行則需多走50分鐘的路程。架一座橋,成為兩岸群眾幾代人的夢想。 武忻高速公路在設計初期,當地政府就與上級有關部門溝通協調,增設了與新圩紅水河特大橋結構相同的連接線橋——“姐妹橋”,采用雙車道二級公路標準。此橋通車后,沿線居民5分鐘即可免費暢行兩岸,終結了當地世代無橋的歷史。 羅婷婷是古房村的村民,1996年嫁到新圩街。2000年,她和丈夫在街上開了一家商店。在橋開通前,回娘家對于羅婷婷來說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 “過去回娘家,要先坐船,再走上半個小時的路。”羅婷婷回憶道。而現在,她只需騎電動車過橋,10多分鐘就能到家。 橋建成后,兩岸路程縮短,對岸的村民過橋趕集愈加頻繁,商店顧客逐漸增多,羅婷婷的生意因此變得紅火。 “以前這里沒有橋,只能靠渡船往返兩岸,很不方便。現在橋修好了,來往于兩岸非常便利,我們的生活也變得更好了。”羅婷婷笑著說。 新圩紅水河特大橋的建成通車,縮短了兩岸居民的出行時間,使得經濟交流更加緊密頻繁,生活品質也隨之大幅提升。 這座橋,跨越了地理天塹,架起了城鄉融合發展的通道,它見證了時代的變遷,記錄了社會的進步,讓兩岸群眾“橋”見了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