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民是主體,人才是關鍵,只有做好人才文章,才能打好鄉村振興的硬仗。近年來,在忻城縣委縣政府支持下,北更鄉黨委、政府大力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在“引”“用”“留”方面激活“人才引擎”,全面造就一支懂農、愛農的人才隊伍,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 海納百川,不拘一格“引”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現在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優質勞動力。我們的年輕人、知識分子,也要雙向流動。”北更鄉在“引”才上創新思維,用“因地制宜”的思路,量身打造引才“清單”,靶向引才,為鄉村振興提供“活水源”。一是筑巢引賢,打好“鄉情牌”。每年定期開展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服務活動,累計有30余名返鄉學子深入鄉村、感知家鄉、服務家鄉。“金銀花開三月三,同心共筑中國夢”——2024年忻城縣北更鄉特色產業發展研學體驗活動,吸引來賓職業教育中心學校、來賓市衛生學校200余名學生參與研學,活動現場直播在線人數達5000人,輻射帶動效應廣泛。二是建庫聚賢,打好“政策牌”。深挖鄉賢人才資源,對鄉賢人才進行摸底排查,通過強化領導、搭建平臺、發揮優勢等舉措,鼓勵支持鄉賢種養殖大戶21戶,扶持鄉賢人才創辦或領辦合作社共2家,投入資金130萬元,帶動村民主動參與產業發展,鄉賢“引路人”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三是固巢留賢,打好“服務牌”。強化高素質農民培訓。堅持立足本土資源,因地施策、因材施教,培育一批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農民和能吃苦、肯干事、想創業、盼致富的農村創新創業青年。2024年,組織科技特派員到各村開展桑蠶養殖、肉牛養殖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4期,惠及200余人。 知人善任,多措并舉“用”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人導向最重要、最根本、也最管用”“尚賢者,政之本也”“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北更鄉立足實際,構建具有鄉村振興特色的人才政策優勢,因事擇人,因才施用。一是拓寬渠道“選”。結合村“兩委”換屆工作,緊盯“一肩挑”人選這個關鍵,堅持因地制宜,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努力打造一支鄉村振興排頭兵。通過換屆共選舉產生村黨組織書記14名,選派36名優秀黨員干部到村委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進一步增強了基層黨組織戰斗力。二是培訓提升“育”。依托縣內本土優秀講師團隊,圍繞基層組織建設、農業產業發展、鄉村治理體系、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等內容開展培訓,全面提升農村帶頭人隊伍素質。如舉辦基層黨建“五基三化”提升年示范培訓班、“先鋒爭星 助力振興”行動培訓班、村屯兩級黨組織書記基層黨建業務培訓班、“黨員進黨校”培訓班等,切實提升黨員干部政治素養、綜合能力和業務水平。三是廣納賢良“儲”。注重從致富能人、返鄉創業人員、退役軍人、大學畢業生中,儲備黨性強、改革意識強、發展產業能力強、服務意識強,善于做群眾工作的人員作為村“兩委”后備干部人選。截至目前,儲備村級后備力量71名。 制度保障,建好生態“留”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北更鄉充分運用政策導向,堅持事業留鄉情留人,對各類人才關心關愛,在人文關懷、工作前景上讓他們安心、舒心、給異鄉人營造一個“家”的氛圍。一是用事業平臺留人才。對人才有針對性地進行輪崗,將人才安排到最合適的崗位上去,達到人崗相適,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各得其所、各盡其能,讓他們在各自的事業平臺上能正常甚至超常發揮作用,找到價值感和存在感。二是用貼心服務留人才。堅持黨管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則,把黨的關心關懷落到實處,讓人才發力的同時也能安心。2023年,鄉黨委書記完成對班子成員和村黨組織書記全覆蓋談心談話,領導班子成員完成對分管部門同志和掛點聯系村“兩委”干部全覆蓋談心談話,組織干部職工到市級體檢中心開展健康體檢1次,組織開展工會集體活動2次,開展青年干部座談會1次。三是用良好環境留人才。打造鄉政府職工之家、健身房、農家書屋“一站式”服務,不斷提升環境要素和服務質量;提供公共活動空間和交流平臺,組織開展氣排球比賽、演講比賽、讀書分享會等活動,讓廣大人才溝通更方便、信息能共享。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隊伍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付出長期不懈的努力。北更鄉將持續把人才振興放在首要位置,深入促進產學融合,建立以國家需求為導向、產業需求為導向的鄉村人才培養機制,造就一支引領支撐鄉村全面振興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助力美麗北更建設。 (作者系忻城縣北更鄉黨委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