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桑產業是來賓市傳統農業支柱產業,年產值占全市農牧漁業總產值將近10%。近年來,來賓市緊緊抓住國家“東桑西移”“東綢西移”有利時機,圍繞“優桑、優繭、優絲”工作思路,通過科技創新、精準施策、強化服務,全面推動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產業富民的新“絲”路。
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目前全市桑園面積35.68萬畝,今年1-5月,全市累計發放蠶種66.3萬張以上,同比增長6.27%,蠶繭產量2.03萬噸,同比增長9.96%。 新思路新模式推動大發展 我市聚焦經濟發展目標,把蠶桑產業作為鄉村振興重點產業,納入“三農”工作重點任務來推進落實,先后印發了《來賓市蠶桑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及實施方案等;同時把繭絲綢高質量發展列入“五千九百”產業、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等統籌推進。如今,全市桑蠶產業發展態勢向好、發展動力十足,創新構建了“村集體經濟+公司+示范基地+農戶”的“聯營村企”經營模式,推動桑蠶全產業鏈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在忻城縣紅渡鎮現代化桑園示范基地,連片的桑田一眼望不到邊,微風拂來,挨挨擠擠的桑葉沙沙作響。這片面積600畝的現代化桑園示范基地通過“聯營村企”經營模式發展起來,是紅渡鎮8個村、城關鎮4個村的聯合資產,委托忻城縣紅渡紅創興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運營。“全部建成后,可惠及12個村集體,桑園進入豐產期后,年收益超100萬元,村集體每年都會有分紅。”忻城縣紅渡紅創興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法人韋建學介紹說。 據悉,依托先進的技術水平,該基地采用優質桑種、水肥一體化現代農業灌溉系統與“寬窄行”種植模式,種出來的桑葉病蟲害少、質量高,大大提高了桑蠶種養質效。 去年,紅渡鎮桑蠶產業總產值突破5億元,75%的農民依靠種桑養蠶實現增收致富。“今年雨水豐沛,桑蠶產業總產值預計比去年同期增長10%以上。”紅渡鎮黨委委員、副鎮長樊弟表示,下一步計劃把“村企聯建”和“聯營村企”結合起來,不斷拓展農民增收渠道。 新產品新技術帶來好生活 近年來,我市創新推進“政府+公司+合作社+農戶”現代化生產模式,在武宣、忻城等蠶區抓好共育四齡蠶推廣運用。調查顯示,共育四齡蠶對比三齡蠶,平均成活率提高16%左右,每張蠶平均產繭量39.58公斤(每張約2.6萬只蠶),每張蠶增產5.59公斤。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推廣四齡蠶約3萬張,同比增長約20%,聯農帶農成效明顯。 與此同時,我市加強對桑樹新品種的推廣,引進“桂桑5號”“桂桑6號”“粵桑120號”“強桑5號”等新品種,種植高標準化桑園3550畝,面上更新品種2萬畝,今年已進入豐產期。據測產結果顯示,上半年,全市桑葉單產提高10%以上,鮮繭單產提高16公斤/畝以上,增加收入864元/畝(按鮮繭54元/公斤計算)。 另一方面,我市積極開展桑園病蟲害監測與防控,如通過精準釋放天敵昆蟲及設置食(性)誘捕殺器等模式,推行桑樹蟲害綠色防控新技術,為家蠶飼養提供安全優質桑葉。 忻城縣紅渡鎮紅渡社區下鎮屯蠶農黃海燕養蠶已有20年,目前種植桑樹50畝。靠著種桑養蠶,她們家里建起了小洋樓,還供出兩個大學生,日子過得舒心自在。“今年的蠶繭產量和質量都不錯,蠶繭價格每斤28元左右,上半年養了16批次,收入10多萬元。”黃海燕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忻城是全國桑蠶第二大縣,被譽為“桑蠶之鄉”,今年全縣桑園面積穩定在25萬多畝,占全市桑園面積70%以上。如今,越來越多像黃海燕這樣的蠶農靠種桑養蠶走上了致富道路,日子越過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