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山市北泗鎮六龍村龍王屯有著悠久的武術底蘊,舞獅聲名遠揚,壯族婚俗濃郁,更是鐘靈毓秀之地。
記者一行從北泗鎮政府出發,幾分鐘便可抵達。只見村子東面有司煙山脈群峰延綿,六翹嶺宛若游龍環繞村后;村子左面有百二清潭潛龍吐涎,右有竊窕玉屏青山常獻瑞,雷神廟邊清泉漫涌、樹木成蔭。自古便有名士稱贊“山明水秀鐘靈地,虎踞龍盤毓秀鄉”。 而龍王屯的得名,也充滿了神秘色彩。相傳此地曾有真龍現身,只是未能攔住,讓它跑進紅水河了,故把村子命名為“龍王屯”,用當地的壯話來說,意為“在龍身邊”。 據傳,明洪武年間,始祖覃季(原籍山東)從軍隨常遇春將軍南下廣西平亂,剿匪平息后就從扎寨的岜廟村移徙到龍潢村(現今的龍王屯)生息繁衍、筑寨建房,便有了龍王屯。村莊分為三個主體建筑群,稱為上龍王、中龍王、下龍王。“你看,從檐角到窗戶都很講究,大氣雍容、正房高大,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偏房是傭人住,房子低矮卻不失寶貴。整村房子整齊劃一,氣勢磅礴。”六龍村委副主任、龍王屯舞獅表演隊負責人羅仁德告訴記者,經過600多年的發展,龍王屯至今仍保留有27棟81間明清時期的房屋,充分體現了覃氏家族的建筑文化。 然而,龍王屯的魅力不僅在于秀麗的風光和古老的建筑文化,更在于這里的人們對“龍文化”的堅守和傳承。尚武精神是“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武將后人,龍王屯村民歷代都非常重視武術的傳承。“龍王屯武術主要包括套路、對練和器械,其中四平馬是最基本的,還包括十二踢腿、五虎撲羊、橫掃群雄等,主要特點是以小打大、以巧打拙。鼎盛時期,全村男丁幾乎人人習武,特別是動亂時代以防范土匪侵擾。到了現代,主要是為了強身健體。”羅仁德說,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四月初八,村民們都會自發組織武術表演,傳承尚武精神。 除了武術,龍王村的舞獅也是遠近聞名,常常有附近村屯的人慕名前來拜師學藝。在龍王屯陳列館,羅仁德向記者展示了不同時期的獅頭,讓人更加深刻感受到了當地龍獅文化的深遠,以及龍王屯村民對“龍文化”的敬仰。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不僅是權力的象征,更是吉祥、幸福的代表。龍王屯的“龍文化”早已深入人心,特別是近年來當地積極挖掘了壯族婚嫁習俗,并將武術、舞獅與壯族婚嫁習俗等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地方文化,讓越來越多的人前來龍王屯“探秘”。“我們充分利用龍王屯的自然資源優勢,深入挖掘‘龍文化’,全力把龍王屯打造成為一個生態宜居的幸福鄉村。”北泗鎮黨委書記黃壬申介紹說。 “龍文化”在龍王屯的影響深遠而廣泛,不僅體現在武術、舞獅和婚嫁習俗等傳統文化活動中,更融入了村民們的日常生活。當地村民以龍為榮、以龍為尊,通過各種方式傳承和弘揚“龍文化”,這種對“龍文化”的熱愛和尊重,不僅讓龍王屯成為了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地方,也讓“龍文化”在這里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