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武宣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聚焦縣委、縣政府“14521”發展思路和建設“三城三區”工作目標,以創建廣西全域旅游示范區為抓手,不斷夯實文化旅游服務基礎設施,推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同時,采取旅游營銷和節慶活動雙推動措施,旅游人數和旅游消費快速增長,去年全縣接待國內外旅游人數365.05萬人次,旅游消費31.9億元,有力推進文化、廣電、旅游事業發展。 項目品牌并舉,促進全域旅游創建。去年,武宣縣共開工建設文旅項目18個,其中自治區級重大項目2個,總投資近40億元,完成投資3.8億元。快速推進完成大藤峽博物館主體建設和武仙古城一期建設,完成修繕北門城樓、郭松年莊園、黃肇熙莊園,完成大藤閣、紅石灘伏擊戰紀念公園、藝術展覽館等11個項目前期工作。改造武宣鎮老街一條特色旅游街區、汽車東站、武仙古城和馬鞍山等三個游客集散服務中心。完成陽明公園、雙龍、生態螺山、百崖大峽谷四個三星級汽車旅游營地建設。完成百崖峽谷、五馬攔江、螺山五星級鄉村旅游區、碼頭村五星級鄉村旅游區、雙龍農莊四星級農家樂五個旅游品牌驗收或申報,在“吃住行智宣民”六方面完善旅游設施,夯實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基礎。武宣縣全域旅游創建工作獲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主要領導肯定性批示,榮獲“廣西全域旅游示范區”稱號。下蓮塘村、和律村獲評自治區鄉村旅游重點村;百崖大峽谷景區獲評國家4A景區,螺山生態園獲評五星鄉村旅游區。 豐富文化活動,深挖全縣非遺項目。去年,該縣安排公共文化服務資金322.52萬元,支持各類文藝演出和培訓工作。舉辦“非遺過大年”、“壯族三月三”逛老街、山歌演唱、春節線上美術書畫展、視頻展播等活動20場次。挖掘武宣本土文化,創作文藝精品,完成壯族舞蹈《一口紅糟》、漁鼓演唱《鄉村振興唱起來》等12項文藝作品的編排創作,節目演出獲得群眾喜愛和好評,其中《一口紅糟》獲得自治區級舞蹈類一等獎。聯合各相關部門摸清底細,開展非遺項目調研,挖掘審批縣級非遺項目11項,建立非遺名錄6批。申報獲得市級非遺項目10項,申報獲得自治區級非遺項目4項。去年,全縣共有區級非遺項目8項、市級非遺項目21項、縣級非遺項目35項,數量位列全市前茅。與此同時,依托現有的博物館資源及文廟深厚的文化底蘊,抓實免費開放工作,去年文物各展廳及武宣文廟共接待參觀人員4萬多人次。多渠道開展文物征集2批次,征集文物146件,為大藤峽博物館布展打下基礎。完成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10項并通過專家評定。 開展專項整治,護航文化旅游發展。去年,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聯合掃黃打非辦、公安、市場監管部門到武宣、二塘、思靈、祿新等鄉鎮開展專項文化旅游整治活動7次,檢查經營場所80多家,收繳非法六合彩資料1328多份,收繳盜版書籍215本;拆除和收繳違法安裝、使用衛星電視地面接收設施86套;檢查娛樂場所385家,檢查校園周邊場所25家,出動執法人員655人。開展文化市場、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和娛樂場所監管專項整治,有效維護文化安全和旅游市場穩定,保障了游客的消費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