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輸送運動員參加國際及國家級賽事共獲金牌6枚、銀牌5枚、銅牌10枚,其中參加國際、國內大賽共取得亞洲青年、青少年錦標賽銀牌1枚、銅牌2枚……
近年來,我市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和自治區有關文件精神,大力推進體教融合工作,創新實施學校體育訓練機制,整合教育體育資金舉辦青少年體育競賽活動,引進社會體育組織服務學校體育教學訓練,學校體育教育教學“教會、勤練、常賽”持續快速發展。在“大教育、大體育”背景下,我市教育體育工作相輔相成,實現了體育、教育整合“1+1>2”目標,體教融合工作碩果累累。 在“新”字上求突破 出臺相關文件政策,建立相關工作體制機制……近年來,我市采取一系列強有力的工作措施,積極探索創新發展以學校為基礎實施學校體育訓練“三個百”工程的來賓模式,為新時期推進競技體育和學校體育融合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8年,我市首創加強體育訓練推進青少年體育發展“三個百”工程,即全市有100所以上中小學校開設體育訓練、有100名以上體育教師從事體育訓練、訓練點學校參加學生人數100名以上,推動體教深度融合發展。 據統計,全市中小學校313所,全市實施“三個百”工程的學校126所、參與帶隊訓練體育教師460人、參加體育訓練學生12300人,比改革前增加9660人,增加966%,實現了廣大青少年學生“學”和“跑”的有機結合。全市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及格率保持在95%以上,優良率逐年提高。 我市在全國首創實施體教融合學校體育訓練“三個百”工程,在全國全區產生了較大影響。2020年12月4日,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領導帶領新華社廣西分社、新華網、中國教育報、中國體育報、廣西廣播電視臺、廣西日報等國家、自治區主流媒體采編人員到我市采訪體教融合學校體育訓練成效。自治區體育局從2020年起,連續兩年撥100萬元專款支持來賓市實施學校體育訓練“三個百”工程。 在“特”字上做文章 來賓市第六中學是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之一,也是我市首批實施體教融合的學校。 在2014年至2021年實施體教融合間,從該校畢業的市業余體校學生在高考考取普通本科類院校及體育類本科院校共計90余人,有20人次獲得自治區級比賽金牌,有5名運動員輸送到廣西田徑隊。 而這只是我市形成體教融合創建體育特色學校發展模式的一個縮影。 我市充分發揮特色學校在全市中小學校園體育活動的引領作用,全面推動各中小學校布局業余訓練點,確保全市實施學校體育訓練“三個百”工程穩步推進并取得更大成效。 目前,全市共有全國足球特色學校33所、廣西足球特色學校9所、國家級籃球特色學校13所、廣西體育傳統項目學校7所。體育特長生高考錄取本科院校由2019年的166人提高到2022年的358人,增長超46%。 在“合”字上下功夫 把體校建在學校里,把訓練項目布局到學校中。我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真正實現從體教結合到體校融合的根本性轉變。 近年來,我市充分發揮在廣西率先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級評估的優勢,把業余訓練項目點布局在體育運動設施完備齊全的優質中小學校,推進聯合辦學模式,打破體育和教育長年脫離的狀態,進一步推進全市體教融合工作呈現良好局面。 與此同時,我市與高校合作建立“三基地三中心”推進體校發展,探索促進體校與地方高校共建模式,進一步完善了體校優秀體育人才輸送制度,在優秀運動員升學方面優先推送到廣西科技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就讀,形成推動來賓競技體育發展強大合力。 此外,我市充分利用體育教育機構合并的良好契機,自2018年以來,整合市縣教育體育資金近3000萬元用于推進青少年體育訓練基礎設施建設,用于集中打造青少年的體育賽事活動經費達800多萬元。全面形成了班級、年級、校級、縣級和市級體育競賽機制,常態化組織開展小學、初中、高中階段賽事等。體育競賽活動的杠桿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在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的基礎上,拓寬發掘體育苗子、向上一級輸送體育人才的途徑。 實施體教融合以來,我市先后向廣西體校輸送優秀運動員苗子38名,比2018年體教融合前增長120%;向廣西體育運動項目中心輸送優秀運動員15名,比2018年體教融合前增長135%;有黃海玉、羅怡露、潘彩瑩、李金燕等入選手球、籃球、摔跤國家集訓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