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筆者走進興賓區良塘鎮來國村委文村脫貧戶譚武全家中,三五成群的土雞在庭院里“閑庭信步”,好不愜意。“我養了40多只雞,現在長到兩三斤了,再過幾個月就可以銷售了。”譚武全說,他通過改造庭院,發展種養殖業,每年有5千元收入。 小小庭院,大有可為。近年來,興賓區將發展庭院經濟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舉措,按照“宜種則種、宜養則養”的原則,引導群眾利用房前屋后閑置土地和院落空間大力發展特色庭院經濟,切實把農家庭院“方寸地”建成群眾“增收園”,讓庭院“小經濟”成為激活鄉村“大振興”的新引擎。 在遷江鎮高龍村委橫山塘屯村民王偉的庭院里,由白色塑料薄膜覆蓋著的幾個大棚內種植有西紅柿、圣女果等果蔬,長勢十分喜人。 “這里一共有9個大棚,種有蔬菜西紅柿、水果西紅柿、圣女果、青椒等,每畝年產值3萬元以上。”王偉說,他種植的果蔬品質佳、口感好,深受顧客青睞,每到成熟時果蔬供不應求。 “我們的種植規模比較小,又是種在家門口,護理起來方便,種出來的品質也比較好。目前我們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通過吸納務工、免費提供技術指導等形式帶動村民發展庭院經濟,拓寬增收渠道。”王偉說,在合作社示范帶動下,脫貧戶何八妹也在自家庭院里搭起了種植大棚,如今她種植的圣女果和蔬菜西紅柿也迎來豐收。 興賓區注重科學引導,在發展規劃上下“實功”,大力引導村民發展“短平快”的小菜園、小茶園、小果園、小藥園、小田園、小作坊、小養殖等“七小庭院經濟”,鼓勵有能力有可利用庭院的村民發展庭院經濟;對喪失勞動力的村民,動員其將閑置庭院出租給其他村民發展庭院經濟;針對無庭院資源有勞動力的家庭,引導其加入合作社參與庭院經濟經營。同時,印發《來賓市興賓區發展庭院經濟實施方案》,要求各鄉(鎮)、街道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布局,明確城鎮郊區重點開發以滿足城鎮居民“菜籃子”“果盤子”“肉盤子”需要為主的副食品庭院產業,遠郊和邊遠地區重點開發庭院養殖、手工作坊等庭院產業。 注重培育典型,在示范引領上見“真功”。印發《庭院經濟示范戶(村)評選活動方案》,明確“庭院經濟示范戶(村)”評選標準及申報流程,通過嚴格評審,評選出一批“庭院經濟”示范戶(村),通過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更多村民轉變觀念,利用房前屋后空閑土地發展庭院經濟,進一步拓寬增收致富路子。同時,成立4個農業技術指導工作隊,分片負責為示范戶(村)提供農技推廣和培訓指導服務。加大示范戶、示范村宣傳力度,帶動更多農戶(村)參與發展庭院經濟,形成“一人帶一戶、一戶帶多戶、一點帶一片、一片帶一村”發展格局。 注重產銷對接,在發展后勁上做“細功”。充分發揮供銷社農資經營渠道優勢,著力抓好庭院經濟生產資料供應業務,通過與農資企業協作,聯動構建庭院經濟農資連鎖供銷服務,全力保障庭院經濟農資價格穩定和生產安全。圍繞庭院經濟生產、加工、貯藏等環節,從技術、資金、信息、人才等方面提供系列服務。加快拓寬庭院經濟產品銷售渠道,在各村設置庭院經濟產品銷售點、代銷點,實行“直供直銷、定點經營”,充分發揮電商平臺作用,有效解決庭院經濟產品銷售難題。 “以前這里是閑置的老宅,產生不了任何效益,自從改造成蠶房養蠶后,不僅庭院變得干凈整潔,家庭收入也增加不少。”七洞鄉坡六村村民徐女士說,曾經亂堆亂放、滿地泥濘的庭院,如今改造發展庭院經濟,養蠶2.5萬只,年養蠶總收入近2萬元。 興賓區把發展庭院經濟與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政府服務,鼓勵群眾充分利用庭院內外邊角地、空閑地,建設小果園、小菜園、小花園,開展庭院美化、亮化、綠化行動,讓農家的方寸之地變成“增收寶地”,既美化了人居環境,又開辟了增收渠道。此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庭院、植入庭院,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摒棄陳規陋習,養成文明生活習慣,激發村民參與“和美庭院”建設的積極性,以庭院“小美”聚合鄉村“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