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清晨,來賓迎來大風大雨,氣溫驟降,市民紛紛換上冬衣。前一天,氣象部門提前發布預警信息,強對流天氣便如約而至,不少市民驚嘆:“現在天氣預報越來越準。”氣象部門如何做到精準預測天氣變化?3月21日,記者走進市氣象局,揭秘氣象預報生成背后的故事。 24小時監測天氣變化 在該局氣象預報預警中心,記者看到數臺電腦顯示屏上,各類圖片和數據不時刷新,幾名氣象員一邊用手指著電腦屏幕,一邊低聲探討,他們正在分析衛星云圖和實時數據。 “天氣預報分為五步走,氣象觀測、數據收集、綜合分析、預報會商和預報產品發布。”市氣象臺臺長趙林說,地面觀測數據及氣象雷達、衛星云圖觀測數據都要輸入電腦,通過模擬、分析得出結果后,氣象員再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判斷。“最后大家一起會商,得出最終結論后發布預報產品。” 每天上午8時,全國各地市氣象會商準時開始,氣象員通過視頻各抒己見,共同研討天氣數據。 “每天上午的會商雷打不動,氣象員還要全天堅守崗位,隨時監測天氣變化。”趙林介紹,氣象工作者沒有節假日,全臺8名預報員24小時輪班。“氣象工作看似簡單,其實關乎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筑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是我們的首要任務。” 高科技讓預測更加靠譜 在位于興賓區橋鞏鎮木土村的來賓國家基本氣象站,記者看到13套正在運行的氣象觀測設備。 “這叫風杯,用來測風向風速;這個雨量筒是測降水量的;這個百葉箱內的傳感器主要測溫度和濕度……”市氣象探測中心副主任韋菊逐一向記者介紹。現在,武宣、象州、金秀、忻城4個縣均設有國家氣象觀測站,全市共有130個區域自動站,觀測站的高科技設備會定時將觀測數據傳回市氣象局。 韋菊說,天氣預報之所以越來越準,源于科學技術的發展、觀測設備的完善,以及氣象員豐富的經驗和過硬的專業知識。 “過去的天氣預報憑個人經驗預測,獲得氣象數據的渠道單一。現在除了通過地面觀測,還通過雷達、衛星等多種方式獲得氣象數據。”韋菊說,我市的觀測站點越來越密集,偏僻的地方也能覆蓋,大數據和云計算的結合使算出的數據更精準。 不少市民注意到,從不同渠道看到的預報會有所不同。針對這一問題,趙林解釋,由于天氣系統是動態的,天氣預報也在不斷地滾動更新、訂正,不同時間點的預報會有所差別。預報有長期、中期、短期之分,時間越近預報就會越準確越精細。“不過,天氣有偶然性,它不被人為控制,預報也很難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但氣象工作者一定會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將預報工作做好。” 未來“呼風喚雨”或成為現實 今年1月15-17日,興賓、象州、武宣、忻城、金秀的人工影響天氣部門抓住降水云系生成的有利時機,開展人工增雨作業,使冬春旱情得到緩解。這一切,主要依靠科技的進步。“南方主要是人工增雨,北方還可以人工增雪。”趙林告訴記者,人工降水不是想降就降,需要氣象條件配合,比如要有降水系統,有合適高度和厚度的云層,“是否符合條件還需對天氣進行精細預測。” 據了解,我市有22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去年,氣象部門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條件監測,加大糧食生產關鍵期、重要需水期人工增雨防雹作業力度,促進糧食穩產增收,全市氣象部門共成功作業60次,發射火箭彈219枚,燃燒增雨焰條9根。今年1月1日-3月22日,全市氣象部門成功作業16次,發射火箭彈58枚,燃燒增雨焰條3根。 “現在我們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未來天氣預報會更加精準地服務于我們的生活和發展。”市氣象局局長伍文輝說,精準預報天氣,可以早預警、早行動,助力全市防災減災,助力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