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群服務中心設置的兒童游玩區。
“黨組織在家門口就是不一樣,居住環境好了,居民參與自治管理的積極性也提高了。”近日,在興賓區城東街道鎮北社區農業生活小區黨群活動服務中心,居民李秀鸞細說小區近年來的變化。 籃球場、乒乓球桌、兒童游玩區……記者在農業生活小區看到,小區內的基礎設施一應俱全,環境干凈整潔。據悉,該小區于198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共有居民住宅樓8棟,包含98戶234人,小區樓棟黨員29人。“過去,小區‘臟亂差’現象嚴重,且道路坑坑洼洼,電動車停放在柴房都被偷。”李秀鸞說,該小區因缺少“管家”,環境較差,鄰里糾紛不斷,成了困擾街道和社區的“頭疼小區”。 而現在,小區面貌煥然一新。“附近小區的孩子和老人天天來我們這里玩,他們越來越喜歡我們的小區。”居民黃煥清說。 為何農業生活小區前后變化這么大?小區業委會副主任覃錦伍給出答案,“小區成立黨組織就像有了‘主心骨’,黨員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小區越來越宜居。” “老舊小區要和‘臟亂差’說再見,小區黨支部要先建起來。”鎮北社區黨總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林武云介紹,去年8月,農業生活小區黨支部成立,“紅色管家”上崗,發揮小區、社區一體化優勢,積極聯合社區大黨委單位、“雙報到”黨員及居住在小區里的在職黨員,探索以黨建引領小區治理工作的模式,大力整治小區環境衛生,逐步美化小區。同時,發揮黨支部堡壘作用,指導小區成立業主委員會,建立“2+1”管理模式,即社區黨委統籌指導、小區黨支部引領加上小區居民自治。 此外,打造小區樓棟黨建文化,樓棟黨員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帶動小區全體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共同參與小區建設。“之前,居民有問題動不動就去社區反映,增加社區干部的工作量,自從有了黨支部,居民反映問題都能在小區內解決,減輕了社區干部的工作壓力。”小區居民、網格長華劍說。 為更好地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去年11月19日,農業生活小區成立黨群服務中心,設置先鋒服務崗、紅色書吧、黨員驛站、“兩代表一委員”工作室、家庭教育協會辦公室、兒童樂園等。黨群服務中心常態化開展“接地氣”的活動,提高黨員、群眾的參與度。 “生活在一個小區難免有矛盾、有誤解,關鍵是如何化解矛盾,消除誤會。”覃錦伍介紹,小區充分發揮“兩代表一委員”的調解作用,并推選有公信力的老黨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共同參與矛盾糾紛排查調解,全力將矛盾解決在基層。今年以來,該小區共梳理矛盾糾紛32起,調解成功31起,調解成功率為96%。 自從小區有了“紅色管家”,居民的“主人翁”意識逐漸被喚醒,“人居”小區變成了“宜居”小區。“現在,大家積極在微信群里建言獻策,共同討論怎么把小區管理得越來越好,讓小區環境越來越美。”李秀鸞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