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至7日,貴港市委宣傳部主辦的貴港市“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主題采風活動,邀請來賓市融媒體中心與中央駐桂新聞媒體、自治區級媒體、粵桂瓊十四市報業聯盟成員媒體等20余家主流媒體齊聚貴港,實地探訪現代設施農業項目發展情況。
1、科技賦能激活農業發展新空間 雞舍內燈光明亮、干凈整潔,按下按鈕,智能給料系統迅速填滿料槽,打開開關,自動傳送帶緩緩地將雞蛋傳送出來……12月5日上午,采訪團走進貴港市規模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蛋雞養殖企業——廣西愛咯樂農牧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養雞模式讓大家眼前一亮。 “我們采用了先進的自動化養殖設備,可以實現智能化自動化喂料、送水、清糞、控溫、通風,管理起來很輕松,人均飼養量可以達到8-10萬只,產蛋率超98%。”該公司董事長張文秋說,運用智能化管理系統,加強原材料檢驗,做到精準營養控制,大大提高了雞蛋食用安全性和營養全面性。 “在這里,雞吃的是營養餐、睡的是空調房,連排出的糞便也實現了資源化利用。” 張文秋介紹,蛋雞場把統一回收的雞糞生產成有機肥,采用國內標準化生態養殖模式和“高溫好氧發酵”技術,把固態物經無害化發酵制成有機肥處理糞污,做到零污染排放。“這樣既不會污染環境,又可以變廢為寶,還能幫助農民增產增收。”探訪結束后,大家都頗有感觸。 隨后,采訪團來到覃塘區農村產業融合富硒食品示范園,該園系目前廣西規劃投產面積最大的設施農業項目,一期占地面積400余畝。目前,示范基地項目已建成6棟連棟溫室大棚、4棟陽光棚,并投入使用,預計在明年6月底全面竣工。 “我們全部采用智慧農業技術,智能化玻璃溫室種植的番茄、黃瓜等蔬菜產量每平方米約50公斤,是普通蔬菜大棚的兩至三倍。”該園區負責人孟巖表示,通過引用全新設施農業技術,有效提高了蔬菜產量和質量,預計年產蔬菜達到200萬公斤,種苗最高可產出5000萬株,產值超3000萬元,帶動周邊農民就業600余人,增加收入近2000萬元。 走進港北區一畝田辣椒數字化示范基地,精心培育的反季節辣椒苗長勢喜人。與傳統種植模式不同,該基地通過科技賦能,對傳統生產方式進行現代化的轉型升級,從種植到銷售的各個環節都充分利用了大數據指導。該基地負責人魏強介紹,大數據指導避免了傳統種植中存在的同質化、盲目性,也為后期優質優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農資投入方面,選用了高品質微生物菌劑,解決土傳疾病,提升生長能力,根據土壤檢測和氣象監測,隨時調整管理方案,做到全流程的數字化、標準化、綠色化。 2、聯農帶農促進群眾就業增收 在港南區富硒鴿產業示范區的現代化飼養鴿舍內,高端自動化、智能化養殖設備、孵化室及孵化設備一應俱全,鴿籠整齊地排列著,鴿子不時發出“咕咕咕”的叫聲。“我們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村集體+農戶’的模式,向其他合作社及農戶提供種鴿、種苗、飼料及技術支持,并協議回收乳鴿、鴿蛋,可帶動村集體和周邊農戶收益1500多萬元,受益農戶1000多戶,實現村民就業增收。”該基地負責人楊育權說。 利用甘蔗渣、木屑等農作物“下腳料”,經過配料、攪拌、裝瓶、滅菌、冷卻、接種、培養等工序,一包包品相一致、鮮甜可口的食用菌就可以正式采收了。在廣西匯菇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內,記者見識了先進的液體菌種自動化接種技術和綠色高效的食用菌瓶栽模式,了解到如何通過“三個帶動”實現聯農帶農,拓展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該公司負責人葉滔介紹,通過“企業+村集體+農戶”模式,帶動村集體和農戶就業增收,以出租廠房、小額信貸入股,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91.28萬元,帶動600多名脫貧群眾就近就業,收益超238萬元。“目前,基地每月需收購木屑3000噸、玉米芯1000噸、米糖1000噸,預計每年帶動周邊涉農企業和群眾創收2190萬元。”葉滔說,充分利用農戶、村集體閑置土地與“品品鮮”合作發展庭院設施農業,拓展庭院經濟增質增效空間,讓“方寸地”變“致富園”。同時,在根竹鎮老鄉家園小區投資1350萬元設立子項目,實現食用菌年產量約3000噸,季節性用工量40人以上,每年給安置點群眾分紅81萬元,人均年增收650元。 活動期間,采訪團還來到平南縣大洲鎮肉牛養殖基地,負責人岑理介紹,通過搭建“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模式,號召農戶加入肉牛養殖業,由企業為養殖戶提供飼料、技術、銷路等系列服務,解決有發展養殖意愿農戶缺資金、缺技術、肉牛市場價格有風險等問題,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3、項目引領發揮龍頭示范帶動效應 位于港南區新塘鎮的稻蝦綜合種養示范區,連片的稻蝦田一眼望不到邊。據了解,該示范區總占地面積3122畝,培育引進了稻蝦綜合種養經營主體6家、自治區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受益群眾2600多戶。稻蝦綜合種養不僅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還提高了農田利用率,已逐步成為帶動新塘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采訪團走進桂平市最大的小龍蝦養殖基地——廣西桂平維軍生態農業科技投資有限公司看到,工作人員動作嫻熟地將水中的地籠拖出,小龍蝦在里面簇擁成一團,隨著地籠一立一放,一只只色澤鮮亮、活力十足的小龍蝦落入盆中。該基地以稻漁生態綜合種養為主,結合觀光旅游項目,致力于推進稻漁綜合種養,采取“稻—蝦—稻—蝦”共作,實現“一地雙業、一水雙用、一田雙收”。目前,稻蝦種養面積達1萬多畝,輻射帶動周邊100多戶農戶發展養殖,輻射帶動養殖面積3000多畝。 在桂平市金田鎮駿盈農業技術有限公司二期項目現場,一排排整齊的圈舍映入眼簾,“哞哞”聲此起彼伏。該項目負責人李銳介紹,牛場二期項目總投資1億元,目前存欄910多頭,采用生態養殖模式,實現種養結合、循環利用。通過聘請脫貧戶務工,向脫貧戶收購玉米、玉米稈、牧草等草料,以及幫助脫貧戶申請小額信貸向牛場購買牛犢,養大后牛場保價回收等方式,帶動群眾致富。截至目前,該項目共帶動大賢村、安眾村、吉嶺村、茶林村等地200戶脫貧戶增收,戶均年增收近萬元。 2021年5月,桂平市成立了廣西首個縣級養牛產業協會,致力于推動當地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不僅為養殖戶提供了穩定的肉牛養殖產業管理及養殖技術交流、產銷對接信息平臺,也成為發展壯大肉牛產業,幫助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平臺。目前,桂平市已發展存欄牛100頭以上規模牛場46家,成功培育市級養殖龍頭企業1家,肉牛產業正在往規模化、產業化方向加速發展,預計今年肉牛出欄10萬頭、產值40億元以上。 近年來,貴港市積極拓寬農業生產空間領域,推動傳統種養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設施農業,設施農業已成為貴港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