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州訊 近年來,寺村鎮充分調動和盤活各類資源,探索建立“黨建領航、優勢互補、組團共進”模式,打通一條組團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新路子。去年,該鎮各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5萬元,總額達223.9萬元,同比增長8.3%,其中花池村和士篢村連續兩年突破50萬元。 黨委統籌“定調子”。該鎮黨委緊緊圍繞“強村富民”目標,堅持每季度專題研究村集體經濟工作1次以上;落實“鎮掛點領導班子成員+工作組長+村黨總支部書記+屯黨支部書記”四級力量同抓村集體經濟制度;實行村集體經濟發展成效與年度考核評優相掛鉤,進一步壓實責任,激勵奮進;研究確定發展方向,明確發展任務,制定推進措施,解決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無方向、無目標、無舉措問題。 因地制宜“開方子”。各村立足村情實際,因地制宜確定發展路子,探索多種發展方式,不斷增強集體經濟自身“造血”功能。今年,寺村鎮巖口、秀和等6個村通過抱團方式,采取“村黨組織+糖廠企業+合作社”模式,合作種植高品質糖料蔗近150畝,帶動群眾就業50人以上,預計年收入達30萬元。中團、王院等6個村整合各級資金155萬元,投資入股象州縣桂禽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和廣西象州金濤牧業有限公司,年收益達15.5萬元,增收成效顯著。 多元發展“鼓袋子”。推進“合作社+”“企業+”“基地+”等多元模式,打造寺村特色產業,積極探索“一朵菌+一根蔗+一棵菜+一粒米”產業項目,形成“多元共享”村集體經濟發展格局,鼓足群眾“錢袋子”。去年,士篢村盤活資源、整合要素,種植食用菌6000棒,持續為集體經濟創收;花池村采取代銷代購的方式購銷大米,年內代銷大米6萬余斤,增收20萬余元;崇山村利用冬閑田種植有機冷涼蔬菜牛心甘藍320畝,帶動群眾就地就業50余人,預計增收5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