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記: 從環境惡劣、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自治區級貧困村,到如今過上好日子,十年的變化,廣西第一個整村易地搬遷村——來賓市興賓區遷江鎮雷山新村村民的感受最深刻、最直接、最真實。、

雷山新村村容村貌(航拍圖)。 10月23日,秋高氣爽。當天是重陽節,俗話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雷山新村54歲的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明來,決定回老家看看。此行,他還想跟先人們分享一件喜事。 一小時后,車到山腳便無法行駛,李明來開始爬山。山路兩旁是郁郁蔥蔥的樹木,呼吸著新鮮的空氣,人頓時心曠神怡。跋涉15分鐘后,在海拔200多米的一個山窩里,有一個破敗的村子,村里雜草叢生,房子破爛不堪,有的房頂上瓦片已掉落得所剩無幾。這里,便是李明來祖祖輩輩生活的村莊——雷山村弄六屯,他離開這里已經十年。 今天,他是來告慰先人:十年前,為過上幸福生活,全村7個屯404人全部搬離這個“九分石頭一分地”的窮地方。遷徙到適宜生產生活的新居后,他和村民都過上了向往的生活,村集體經濟收益連續7年分紅。2021年,雷山新村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如今,他們鉚足勁向美好生活再出發,建設宜居宜業和美家園。
前半篇文章:久困于窮,冀以小康 “那時的生活太難了,全村人均耕地不足0.3畝,只能種植玉米、黃豆、南瓜?!崩咨叫麓?5歲的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李文章說,他家在弄培屯,到了弄六屯還需要繼續往山上走,路是羊腸小道,耗時兩個多小時才能到。屯里晚上點煤油燈,搬遷前弄培、弄學、上團、思沙4個屯水、電、道路、網絡信號“四不通”。 雷山村屬典型的石漠化大石山區,地質貧瘠、土壤墑情差。2013年整村搬遷前,人均年收入僅960元,全村127戶均是低保戶,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為“零”。 “有時還會發生山體滑坡,石頭砸中豬、羊等家畜?!崩钗恼抡f,村委所在地弄六屯距離遷江鎮政府21公里。偏遠屯的村民到遷江鎮購買生活用品需耗時一天。最怕夏天去趕街,在街上買的新鮮豬肉,回到家時已變質。全村沒有學校和衛生所,孩子讀書要到村外,家長每天接送非常辛苦。 “那時候喝水靠老天爺下雨,下雨時家家戶戶都拿缸、鍋、碗、瓢、盆來儲存雨水,作為家庭用水。秋冬季雨水少,就要翻山過坳去山洞里挑水,來回顛簸兩個多小時,滿桶的水挑到家只剩不到一半?!崩钗恼抡f,生存環境惡劣,很多年輕人只能外出打工。 因為雷山村太窮,姑娘都不愿意嫁到這里,是出了名的“光棍村”。村里曾經有一位小伙帶著心愛的姑娘回家,姑娘走到山腳,不敢爬,失望至極,扭頭就走了。 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雷山人,雖每天辛苦勞作,但依舊是“貧困趕不走,小康進不來”。怎么辦?只能換條思路:整村搬遷。 2012年,經過不懈努力,來賓市啟動雷山村整村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搬遷到322國道旁,距遷江鎮政府所在地8公里處,命名為雷山新村。 當年8月,雷山新村動工建設;12月,6棟新房和23間經營性商鋪全部建好。商鋪租金可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消除了村民搬遷的后顧之憂。12月底,村民開始陸陸續續搬家。 “2013年1月16日,我永遠記得這個日子。當天全村404人全部入住新居。”李文章說,村民作別眷戀的土地,搬出世居的大山。很多老人雖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對新生活的期待和向往。為斬斷窮根,他們毅然轉身,搬離深山。 李文章說:“我家6口人,按分配政策繳了2萬元,分到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除了沒有地板磚,其他裝修已搞好,更幸福的是,房子里有電視機、沙發、桌子、凳子、床鋪、柜子,我們拎包入住即可?!?/p> 2013年2月,全體村民在有水、有電、有網絡信號的新房里過了個舒心的春節。
后半篇文章:安居樂業,逐步致富 搬離大山,村民住進房屋亮堂、道路寬闊的小區,附近有幼兒園、小學、中學、衛生院、市場、工廠,再也不用為教育、看病操心。他們操心的是如何掙錢,水電要錢、買菜買米要錢……樣樣都要花錢,自己又沒有工作技能,心里很擔憂。 村民的煩心事,遷江鎮政府已提前預料到了。為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他們逐戶逐人摸排,及時了解亟待解決就業的人數。為村民免費提供汽修、電工、電焊、月嫂等技能培訓,增強脫貧致富的信心。政府還牽線搭橋,通過微信推送、張貼公告、后盾單位協調等方式,推送崗位100多個,先后向銀海鋁業、盛漢皇朝陶瓷廠、遷江糖廠等企業介紹用工30多人。目前有250名村民在外務工,村民的腰包逐漸鼓起來。 “我參加4個月的電工培訓后,政府推薦我到陶瓷廠上班。2019年進入村委工作?!崩钗恼抡f,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增加后,提供了6個公益性崗位,6名已脫貧戶和監測戶有了收入。 搬遷群眾穩得住,引進產業是關鍵。先后有兩家公司的田園綜合體項目租用雷山新村的土地種植大棚蔬菜,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運營,拓寬農戶收入渠道,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新公司的第一期項目已建成,目前有5位村民在此務工,每天收入100元?!崩蠲鱽斫榻B,項目全部建成后,可提供20多個工作崗位,帶動周邊40余戶發展蔬菜、食用菌、園林苗木的產業化種植,調整農村產業結構。 在引進產業的同時,雷山新村還通過盤活門面、入股分紅、土地流轉等方式,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022年,雷山新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56.75萬元。 “自2017年以來,春節前將村級集體經濟收益發放到村民手中,已是雷山新村的節前傳統。142戶440人,人均分紅從2017年的100元漲至2023年的800元。”李明來介紹,2016年,雷山新村整村脫貧摘帽,2021年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自治區先進基層黨組織。 在從“搬出來”向“富得起”的蛻變中,雷山新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為鞏固搬遷成果、助推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我家三代黨員,都為雷山村的發展盡了一份力?!崩钗恼抡f,父親趙進榮1970年入黨,當時任弄培屯小組長,帶領村民發展生產。他自己2011年入黨,參加了老雷山村入戶動員搬遷工作。搬遷后,李文章擔任樓長,帶領大家搞好公共衛生,號召大家不賭博、不吸毒,引導村民改變舊的生活習慣,樹立文明新風尚,紅白喜事簡辦、抵制高價彩禮。女兒潘李丹2021年入黨,積極宣傳反詐知識、參加村里的各種活動和志愿服務活動。目前雷山新村黨支部共有黨員20名。 雷山新村村民以瑤族和苗族為主,通過嫁娶,有了壯族村民。搬遷后,周圍多數是壯族村子,過少數民族節日時,大家相互來往,促進了民族團結。現在,搬遷群眾已從最初的“不習慣”到“住得舒服”,從“擔憂顧慮”到“安居樂業”。 雷山新村在培育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破解轉移勞動力就業難題、黨員帶頭筑強堡壘共同致富、創建易地扶貧搬遷示范樣板這四個著力點上狠下功夫,打造了從“搬得出”到“富得起”的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發展“雷山模式”。區內很多兄弟市前來“取經”。
展望新篇章:新征程上,砥礪奮進 提起搬遷十年來的變化,2014年入黨的黨員、36歲的婦女主任、網格員潘濟姿感觸頗深?!耙郧按迕穹稚⒆≡诖笊嚼锏?個屯,見個面要爬山過坳,現在好了,天天能見面,大家很有歸屬感。孩子上學問題解決后,如今村里有13名大學生?!?/p> 村委辦公樓設有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就業社保服務中心、兒童之家、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等功能室,可為搬遷群眾提供全方位的城市社區服務。整村環境整潔、文化娛樂設施多、治安良好、鄰里和睦,與城市綜合社區別無二致?!鞍徇w群眾穩穩地暢享新生活,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迸藵思拥卣f道。 如今李文章最喜歡和年輕一代講歷史。他說:“政府歷來重視雷山村的發展,上世紀五十年代,雷山村按照當時的政策第一次搬離大山,來到石陵鎮上球、岜廟一帶,當時因故土難離和不適應平地生活起居等原因,村民又返回雷山村。2013年的搬遷,是第二次。這次有國家的易地扶貧搬遷好政策,他們終于在雷山新村安居樂業。” “我怕年輕人不知道雷山新村是從大山里搬出來的,所以特別喜歡跟他們聊歷史。我希望年輕一代,以及下一代都能記住歷史,感謝共產黨的好政策,讓我們斬斷窮根,脫貧致富?!崩钗恼抡f:“正是有了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才有了今天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雷山村民?!?/p> 中午時分,告別老雷山村,作為一名生態護林員,李明來開始在山里巡查,向周邊村民發放森林防火宣傳手冊。 雷山村森林面積19125畝,其中公益林18192畝。“以前窮,到了冬天村民就燒炭去賣,換回豬肉過春節。如今,大伙都增強了生態意識,知道守護綠水青山就是保護金山銀山?!崩蠲鱽碚f道。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深入開展鞏固易地搬遷脫貧成果專項行動和搬遷群眾就業幫扶專項行動。對于今后的發展,李明來表示,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戰場”不同,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相同的。在新征程上,雷山新村村民將鉚足干勁、接續奮斗,努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 (本報記者 楊曉華 劉 維 韋海臣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