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推動一個地方教育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資源。近年來,象州縣持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多措并舉做好教師招聘、培養、管理、落實待遇等方面工作,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不斷提升當地教育水平。近年來,該縣中考、小學畢業水平測試,綜合排名居來賓市前列。
加大招聘力度 優化隊伍結構 基層教師難招聘,留不住,是當前不少學校面臨的一大難題。讓優秀人才充實到教師隊伍中,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成為象州縣教師招聘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每年年底,該縣會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符合縣情的招聘方案,成立招聘工作領導小組,招聘工作嚴格按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政策規定的程序和條件實施,確保整個招聘工作規范、有序、高效進行。近三年來,該縣教育系統進行了21場次招聘面試,公開招聘中小學校、幼兒園、職校教師440人,接收分配定向培養小學全科教師60人,招聘特崗教師130人,招募優秀退休教師89人。 同時,用好用足各項優惠政策,根據來賓市關于引進人才的相關文件精神,采取直接面試、直接考核、直接調入、自主組織開展引才工作等方式,積極引進人才。通過努力,象州縣成功引進5名人才到象州縣中學任教,其中3名為碩士研究生。 引進幫扶團隊 師資提質增效 今年1月,象州縣與海亮教育集團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并成立象州海亮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區。2月,海亮教育管理團隊分別進駐象州縣中學、縣民族中學、縣花山小學開展教育幫扶工作,擔任校長、副校長等職務,分管教師培訓、教學、科研等工作,同時兼任班主任及化學、數學學科教學。 海亮教育管理團隊進駐以來,參加學校各類會議事務,深入課堂、教師與學生群體,在充分了解學校整體發展脈絡、整體管理基調與節奏、教育辦學理念后,對學校組織架構進行重組,調整人員布局,實現優化配置,學校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朋輩伴行”“鴻儒教研”“1+6+1課堂教學模式”“優生在線”等“海亮經驗”本土化工作項目,已實現全方位、立體化推進,涵蓋學校管理、教師隊伍建設、課程改革、學生成長等領域,為象州縣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為發揮一線骨干教師的引領、帶動、輻射作用,該縣成立義教階段學科教研中心組,開展大教研活動。成立義教學區制教研團隊,以縣城中小學校作為學區長學校,鄉鎮學校作為成員學校,形成教學教研共同體,定期開展學區教學研討活動,營造資源共享、人員互助的教學研討氛圍。 實行傾斜政策 保障教師待遇 在象州縣各鄉鎮,教學點地理位置相對偏遠,辦學條件、生活環境較為艱苦,師范院校畢業生、年輕教師不愿到農村中小學校任教,農村中小學校教師缺額難以補充,教師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直接制約了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針對這一現狀,該縣通過實行鄉村教師職稱評聘傾斜政策,保障教師工資待遇等方式,增強教師職業吸引力,調動農村教師工作積極性。 根據職稱評聘政策,鄉村教師符合中、高級職稱申報條件,且累計在鄉村學校工作滿5年、10年的,可不受崗位結構比例限制,直接對應申報中、副高級職稱,通過評審的按程序聘用到本單位相應專業技術崗位。在鄉鎮從事專業技術工作20年及以上人員,可破格參加職稱評審。 在教師工資待遇方面,該縣堅持依法切實保障教師工資待遇,將全縣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工資納入縣級財政預算,縣財政全額撥款,列入工資統發系統,確保每月按時足額發放,無拖欠現象。 此外,該縣還建立了師德師風培養制度,每月開展思政課教育,每年開展暑期政治理論學習,把師德納入年度考核范圍,切實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和思想政治素質。開展中小學校名校長、名教師、骨干教師等培養工作,打造象州縣的教育“名片”和“品牌”。目前已完成名師認定11人,掛牌名師工作室2間;正在培養的名師及學科帶頭人61人。選派骨干教師參與走教支教、交流輪崗工作,把先進的教學方法帶到新的崗位上,實現均衡教育。組織教師開展縣級集中培訓和網絡培訓,提升專業素養,近10年來共投入培訓經費3246.78萬元,培訓教師6.52萬人次,受訓教師覆蓋率達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