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老家的微信群里傳來一條消息:“村里當年的小屁孩已去英國倫敦讀博士,只要努力,山溝溝里的金鳳凰同樣能展翅高飛,遨游藍天!”這條微信撥動了我的心弦……
微信里說的“小屁孩”,是一個叫“小文”的女孩。我的故鄉地處桂中大石山區,自然條件十分艱苦,群眾生活困難,村里人長期為溫飽奔波勞碌,上大學成為村里孩子的夢想,尤其是受世俗影響的女孩子。改革開放后,村里人充分釋放勞動潛能,精心耕耘土地,溫飽問題得以解決。但連綿起伏的石山和貧瘠的土地依然成為村里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絆腳石,讓付出辛勤的汗水難以得到相應的回報。 一座座靜默的大山壓彎了許多人的腰,彎彎曲曲的山路催白了老人們的頭發,讓年輕人對前途感到迷茫。村里大部分孩子初中畢業后便外出打工賺錢,用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女孩長大后大都遠嫁他鄉。小文能圓大學夢,讀完研究生,又出國讀博士,一定經歷不少坎坷,克服重重困難,才能成為飛出窮山溝的“金鳳凰”。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小文家從更深的?里搬到我們村。剛搬來時,她家住在村子南邊的籬笆房里,房子夏天漏雨、冬天漏風,她們家是村里“貧下中農”的代表,荒月的日子十分難熬。直到分田到戶,她的家境才逐漸好轉,不再為溫飽發愁。為了讓她和姐姐上學,她的父親長期在外打工,她的媽媽一邊種糧食,一邊照看她們姐妹倆,還要照顧年邁的奶奶和外婆,家庭壓力可想而知。 有一年春節我回老家,一個陌生的小女孩到家里和侄子侄女們玩。女孩圓圓的臉蛋,穿著樸素,斯斯文文的。她們在曬坪上跑來跑去,捉迷藏、踢毽子、跳格子,一會便成了小花臉。因為長期在外工作,村里的孩子大多不認識,我問這是誰家的孩子,弟弟說是我小學同學的孩子,叫小文。那是我第一次看見小文,她剛上小學。我完全沒有想到,這個“小花臉”女孩,日后會成為飛出山村的“金鳳凰”。曾聽村里人說,有一次上級領導來村里,看見一個流鼻涕、灰頭土臉的小男孩,轉頭對隨行的人說:“這樣的小孩不能小看,常言道‘寧欺白頭翁,莫欺鼻涕蟲’,說不定以后他比我們有出息。”想不到這句話如今竟在小文身上得到印證。 困難家庭的孩子懂事早。我聽村里人說,小文上小學時就很自覺學習,獨立完成作業,寫字很工整,成績一直很好,從不給老師添麻煩。她媽媽說,晚上吃完飯小文就做作業,從來不用督促,做完作業后才睡覺。有時小文放學,媽媽還在地里做工,她就在旁邊的石板上寫作業。平時看到媽媽忙,她就幫忙掃地、洗碗、喂雞鴨等。小文就像故鄉山坡上綻放的一朵百合花。 機會都是留給勤奮的人。小文小學畢業后順利考上初中,后來又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柳州地區民族高中。在學校里,小文把全部精力花在學習上,生活過得非常節儉,她知道自已從未參加過課外補習,要加倍努力才能趕上城里的同學。當別的女同學花精力打扮自已時,她在書海中遨游,如饑似渴地學習知識,彌補短板,因此成績一直位居班里前列。三年付出的汗水,讓小文得到了豐碩的回報,她如愿考上了廣西醫科大學,讓村里人刮目相看。 省城叢林般的高樓大廈與農村形成較大反差,對鄉下孩子產生很大的誘惑力。部分同學進入大學后盡情享受城市的繁華,或游公園逛商店,或卿卿我我、花前月下。小文沒有忘記艱難的家境,沒有忘記為了讓她圓大學夢,父母所承受的壓力,她更加刻苦學習,圖書館、閱覽室成了鉆研學問的陣地。她決心以加倍的努力爭取獎學金,減輕父母的壓力。第一個學年結束,她嘗到奮斗的甜頭,終于得到了獎學金,并用獎學金為父母各買了一套新衣服,在村里傳為佳話,為村里的孩子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大學畢業后,小文到上海的大學讀研究生,現在又漂洋過海到英國倫敦讀博士,成為醫學領域的高端人才,真是可喜可賀! 小文通過努力讀書改變命運,走出自已的一條光明大道,讓村里的女孩們看到了新希望。期望故鄉有更多女孩揚起人生的風帆,努力追求幸福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