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復一日,翻閱來路,深居六巷十年過往,就如觀看一部古老的影片,大好的青春年華,黑白分明,現世安穩,灑脫。感覺閑了,淡了,一切都不足為奇。直到今年9月,作協張主席發來去六巷釆風的通知。陽光,還未有秋的味道,六巷,卻猶如天邊跳動的云,在我的頭頂上空飄拂,一朵連著一朵,朵朵在心底泛起漣漪。六巷的人和事,六巷的路,六巷的竹筍、楊梅。六巷,山風的清涼,通幽的小徑,還有與六巷五指山遙遙相對的中學,以及環繞于五指山周邊村屯的大凳、古陳、大嶺、四水、六巷屯,以及村民的純樸,那張張青澀又充滿朝氣學生的笑臉……山水和風土人文,好似一幅天然的水墨畫,漫過腦海,呈現于我眼前。 多年前我居六巷山間中學的磚房瓦屋,每日工作之余倚著柴門,日暮賞五指山的峰巒疊嶂,自認為看盡了瑤寨得天獨厚的逶迤山水,怡然得很。于廚下,打理碗盞;于校舍,站三尺講臺,激揚文字,迎送芊芊學子。后因工作崗位變動,我幾分不舍,走出大山,自此安心他鄉只做平凡教書匠,閑看庭前落花,偶拾一卷書,讀一闕詞,把一盞茶,續寫自已那抑或聽或說或寫別人的故事,人文的或民風民俗的,幾分淡然又幾分閑遠。 9月23日這個特別的日子,定是縣文聯作協廖、張主席鞍前馬后地忙碌,終修得緣聚,攜一車師長及文學攝影愛好者連同我穿云駕霧,一路歡聲,在通往六巷的高速公路中續寫六巷的篇章。我們從金秀出發、途經桐木,掠過楓界隧道、大化、新村、石灣、郎沖、邦家、石架的沿路風景,感知六巷沿途的往昔今朝,山一程、水一程都蓄滿了家國蛻變的神奇和力量。山水間,我說六巷再次給予我們的脈博注入了新的血液,應不為過。正應了羅老師說的話“走過的路都不會白走。” 趕在活動伊始前,我們順利抵達六巷,半山腰的鄉鎮中心小廣場,“云端瑤鄉,大美六巷”2023年六巷鄉生態民俗文化旅游節的慶典橫幅赫然沖進我們的視線。舞臺上下及周邊,人頭攢動,老的小的少的,身著花籃瑤、坳瑤、山子瑤服的男女更是醒目,若你看不見他人面容,對于人群中那些背上肩上,背掛著各種瑤胞刺繡的背包和袋子,你定分不清誰是游客誰是瑤胞。云端瑤鄉的我們像“石榴子”一樣團結,不是比喻,更不是夸張。跟五年前的“盤王節”慶典相比,現場確實多了幾分濃烈。 直沖云霄的炮竹聲落下,六巷鄉領導致以熱烈歡迎辭,在縣領導熱情洋溢的講話中,展演活動正式開幕。縣文化館蘭怡老師帶領她的團隊——金秀瑤族吉冬諾合唱團為文化節開幕傾情演唱,花藍瑤民間歌謠《吉冬諾》,傳遞了瑤鄉瑤胞的喜悅之情,高歌這片生養她們的詳和之鄉、福祿之地。瑤族石牌律啟誓儀式和黃泥鼓舞,兩個“非遺”展演節目依次登臺。瑤胞們原生歌舞《離貫歌》《公義舞》《三元八卦》《刮架舞》,演員以嫻熟純樸、張馳有度的節奏和舞姿,展現了古老民族先祖生生不息的生命氣息及多元歌舞文化的優秀精神食糧,更有美好。展演活動在集體舞《民族團結舞》中落下帷幕。看臺上臺下,表演者臉上洋溢的笑,載歌載舞的歡樂場景,是生態民俗文化旅游節活動的展示,更是民族一家親歡樂團結的盛會。 在六巷,重大節日歌舞慶典結束,瑤族接親活動是必不可少的。歌舞后,接親活動即刻跟進。新娘就在六巷村“非遺”巷子高處的一老宅,接親隊伍擔上竹籮,帶上厚禮,用瑣吶聲將喜慶鋪揚,穿過瑤寨山谷,簇擁著高大帥氣的瑤族小伙,朝“非遺”巷子走去。游客多,接親隊伍有些長,我們被落下,留在接親隊伍外。走在原生態的“非遺”巷,徒步于些許窄小卻干凈青灰的巷道石塊,偶見“非遺”巷道兩側的混泥鋼筋小洋樓。原有黃泥的瓦屋,分明可見釉面的泥墻體老而不舊。木制的谷倉,結實、通風干燥,難怪村民用它囤糧。巷道兩側不時可見那叫不出名字的花草,細小的葉不乏清柔。吹過巷道里的風,拂過我們的面龐耳際,清清涼涼。在瑤宅門前小院,與緩步嗅到我們腳邊不作聲的一條狗狗相遇,它安靜抬頭望了望我們,便走回原處。似乎再次印證了村民純善,其家狗狗亦善的理。 初秋時節于六巷腹地,漫步于“非遺”巷,感知迎面包裹身心高密度的氧,感知輕若流云的清涼,忽然又想重游工作過的學校。此前N次設想故地閑游,今日好不容易得以實現,我三步拼兩步,獨自前往六巷中學的前身——六巷中心校。走在校園中,每一步回響都是鐘聲、笑聲、歌聲和讀書聲,以及柴油機發電轟鳴聲……而今學校的大門、教學樓、住宅樓、操場,校容校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驚嘆!每一面墻都有文字,都在說話,黃墻黛瓦,紅的跑道,綠的操場,處處充滿生機。站在操場,遙看東邊的五指山,風光迤邐,山依然蒼翠。正午時分陽光下的五指山,少了晨曦的清幽和黃昏的清綠,但多了份散淡的光茫。倘若你曾在此地停留過,直面山巒,只要你歡喜地移步換景,白日里五指山蒼翠迺勁,夜間五指山的幽遠朦朧,以及它上空水霧彌漫的月,都會一一接踵撲面而來。而不變的是山腳下的四水屯,靜謐恬淡,任云霧繚繞,紅白綠影自相映成趣,任風來雨去,它總如酣然似夢中的嬰兒。 美的風景不只在大都城市,云端瑤鄉,處處皆是大好風光。你看你看,昔日教室里挑燈苦讀,宿舍廊前屋下苦苦守望食堂開飯的學子,他們隨六巷世事景致變幻,走出大山又回歸大美六巷,投身各行各業建設,為瑤鄉腹地的進步發展添磚加瓦,有六巷今日的巨大變遷為證,五指山為證。 別過學校,吃過簸箕宴,我們驅車到達風光綺麗的瑤家村莊下古陳,聽黃泥鼓聲,加入舞者踩踏古老蒼勁的舞步,種種喧囂和無憂早已了無痕跡。時光亦步亦趨前行,六巷的“非遺”文化,黃泥鼓舞古老的音弦,一次次向世界傳遞瑤族同胞的盛情,讓各地萬千游客喜迎樂見華夏和平國度里瑤家的生機盎然。 魯迅筆端關于少年閏土、祥林嫂的故鄉是灰色的,而我印象中的第二個故鄉六巷是明亮的。置身六巷原生態的村落,做個樸素真實的人,聽風,望月,高歌,踏舞。在微風的清晨,晚霞熏染的傍晚,借著流光的影子,一路找尋,無須途經繁華與嘈雜,就能抵達蓄精修心的理想去處。這去處,不正是今日之云端瑤鄉,大美六巷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