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興賓區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打造了“小板凳”志愿服務項目,以“小板凳+”為抓手,推動服務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掀起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創建熱潮,扎實推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常態長效。 “小板凳+宣傳” 培育文明新風 “小板凳+宣傳”改變了傳統組織黨員群眾坐在會議室集中學習的方式,興賓區依托“小板凳”,將“冒熱氣”的理論宣講以“接地氣”的形式搬到居民“家門口”。 “鄉音”傳“黨音”。近年來,該區圍繞黨的最新理論方針、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用“本土話”“家常話”為黨員群眾講理論、說政策、談創城,讓群眾在鮮活的故事里和生動的例子中學黨史、聽黨課、懂政策。自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以來,全區已累計開展“小板凳”宣講1860場次,受眾達7.8萬余人。 “模范”傳“能量”。尋找身邊老軍人、老黨員、道德模范、先進典型人物等典型榜樣,與群眾近距離交流,用其親身經歷的革命故事、紅色故事,宣傳好人好事,以小故事闡釋大道理、微事跡傳播正能量,形成學習道德模范、崇尚典型榜樣的良好社會風尚。目前,興賓區常態化開展“小板凳”道德模范事跡宣講310場次,受眾3.5萬余人。 “普法”傳“萬家”。為了進一步增強群眾法律意識,興賓區立足實際,扎實開展法治教育宣傳活動。聚焦群眾身邊常見的法律問題,邀請律師顧問、志愿者等以身傳法,與群眾面對面開展普法宣講,普及工作生活方面的法律法規和創城知識等,講解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典型案例,教育引導群眾增強法治觀念,營造文明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截至目前,全區共組織開展“小板凳”法治普及宣傳教育活動580場次,惠及13.3萬余人。 “小板凳+議事” 知民情解民憂 近年來,興賓區通過把“小板凳”搬到居民家門口,收集居民所想所需所盼,為民解憂解困解難,有力推動創城工作提升增效。大走訪聽“民聲”。組織黨員、網格員、志愿者等走進大街小巷開展“敲門行動”,同居民群眾一起坐小板凳嘮家常,傾聽群眾心聲。能夠現場解決的,當場解決;存在異議的,現場共同協商解決;解決不了的,收集回來集中商討解決。截至目前,興賓區共組織“小板凳”議事會390場次,收集群眾意見建議631條,及時解決各類隱患問題602個。 大排查解“民憂”。組織機關干部職工、業委會等深入小區、巷道,排查整治垃圾亂丟、雜物亂堆放、小廣告亂張貼等問題,壓實“社區吹哨 部門報到”;組織區直各單位與基礎薄弱、管理較差的無物業老舊小區開展包聯共建整治活動,挖掘居民自治的內涵和潛力,以勞動獲取積分、積分兌換物品的形式提升居民自治積極性。 小糾紛大“化解”。通過“小板凳”議事會,把居民議事會、居民代表會等移到群眾身邊,確保每一個“小糾紛”得到及時處置,讓“小板凳”成為推動工作的“助力器”、疏解社會矛盾的“減壓器”。在城區由有公益心、有一定威望的居民組成“和事佬”調解組,開展“小板凳”議事會,調解矛盾糾紛;在鄉(鎮)廣泛吸收老黨員、老教師、鄉賢和村民骨干等志愿者成立“人民調解委員會”,已累計開展矛盾糾紛排查1200余次,有效維護基層社會和諧穩定。 “小板凳+服務” 便民貼心暖心 近年來,興賓區依托“小板凳”把文明實踐活動融入到創城,奏響創城“進行曲”,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以“我為創城做貢獻”為主題,開展“小板凳+普惠性”志愿服務活動,積極組織志愿者下沉街道(社區)、鄉鎮(村屯),開展交通文明勸導、環境整治、宣傳教育等活動。如為環衛工人、空巢老人提供免費愛心早中餐的“愛心粥鋪”,自開放以來已發放愛心中晚餐9000余份。開展“時間銀行”“小手拉大手”“陽光助殘·關愛陪伴”等“小板凳+特惠性”志愿服務活動,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障人員等重點服務對象提供精準化服務。 近年來,興賓區推動文明創建常態化,大力推進志愿服務工作,堅持突出群眾主體地位,倡導“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創建者”。按照“一小區一特色”和“一月一主題”原則,結合春節、元宵、清明等傳統節日,組織城區39個社區每月舉辦“小板凳+互惠服務”“鄰里守望”志愿服務活動共200多場,有力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