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海》是我翻閱最多的書。無比洗練、客觀、準確,又兼《辭源》求本、溯源的特點,極具權(quán)威性。比如第七版《辭海》對“芒種”的注釋:“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每年6月5日至7日,太陽位置到達黃經(jīng)7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jié),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麥類等有芒作物籽粒已經(jīng)黃熟,需抓緊搶收,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需及時搶種,故亦稱“忙種”。
有人提醒我,要讀“芒種”,可不能光看書。 什么是芒種? 2002年高考前,也許對自個兒期望過高,往時成績優(yōu)異的我,突然有些畏考情緒。端午回家時,不識字的母親對我說:“忙種”到了,明天跟我去收玉米。我立即收起書本,翻出兩件舊衣裳。 我是農(nóng)民的后代,從小就干體力活,但與真正的體力勞動隔絕了些年,只覺得肩上背簍越來越重,前行道路逾來逾長……玉米桿下,黑毛蟲、隱翅蟲、粉飛蛾在眼皮下紛飛,葉片的鋸齒刮過手臂,生出道道紅印。我又渴又累,喘不過氣來。 母親回過頭來關(guān)切地問:要不休息下?我默不作聲。 等第二次趕赴玉米地時,天黑黑的,閃電在黑幕里劈開一道道縫,雨下了下來。 母親挑著農(nóng)具繼續(xù)前行,我生出一股無名之火,“嘣”地把車桿一扔,轉(zhuǎn)身回家。 我理直氣壯地想:我是新時代的高中生,往后靠知識修身,靠智慧生存。我為什么要跟著上一輩苦苦守候這一畝三分地。 雨越下越大,我索性鉆進被窩。過了一會,母親仍未回來,一絲后悔從腦海閃過,我隨即又想,她應該會鉆到哪一戶人家里避雨吧。 “怎么不跟你母親去收玉米?”正想著,家族里有位長輩沖進我家,氣鼓鼓喊道。 “大雨天為什么要勞動,一畝三分地能賺幾個錢!” 長輩看著我,聲音發(fā)了抖:因為我們是農(nóng)民,農(nóng)民不種莊稼種什么。說完,轉(zhuǎn)身鉆入雨幕里。 我起身,也鉆入暴風雨中。我聽到雨水夾雜著雷聲,從四面打來,這天怕是“漏”了。 路上,一個行人也沒有,因為別人家都不缺少勞力,不需要爭這半日的時光,而我們家,父親要下廣東打工,籌集我上學的費用。別人可以等但我母親不可以,再等幾天,玉米收不上來,被雨水一泡,年前的辛勞將付之東流! 我飛似地往前趕,雨幕里,母親已經(jīng)回程。這一畝三分地,往年能收四個半籮筐的玉米,今年雨水足,多收了兩籮筐。剛剛那趟,拉回了四筐,現(xiàn)母親正獨自拉著另外的兩筐半,在大雨中爬行。走近時,我看到她眼睛一亮。 我把車桿子搶了過來。大雨也有大雨的好,雨水把路上的泥濘全沖刷走了,道路變得光滑。上坡時,我們拼命往前拉,下坡了又往后壓。一路上,有三處一起一落的大坡,每一步都行走艱難。 不知過了多久,就回到了家,好似漫長也好似就一瞬間。兩個殘弱的力量,在風雨里把六籮筐帶著沉甸甸雨水的玉米收回家。這是我出生以來,人生中的首次勝利。 吃過晚飯,夜已漸深,在半夢半醒中,聽到母親剝玉米皮的聲音。下一步,該種秋玉米了。 千年前流傳下來的話:芒種忙,忙著種。 (作者系來賓市政協(xié)委員、來賓市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老齡科科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