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筆者來到大樂鎮侶塘村米廠車間,工人正加足馬力加工稻谷,車間一片繁忙景象。
近年來,侶塘村在村黨總支部的引領下實現脫貧“摘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注重培育特色產業,積極發展農特產品,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的產業發展道路,有效壯大集體經濟。 “我剛到侶塘村任第一書記時,發現村里的老人比較多,80歲以上的就有120多人,他們主要吃本地大米。根據這個習慣,我們確定將大米產業作為集體經濟項目。”侶塘村第一書記劉召銀說。項目確定后,得到鎮政府大力支持,侶塘村便通過“黨組織+合作社+企業+農戶”經營模式和“線上+線下”銷售模式,發動農戶種植“絲香”“雙香”等高品質水稻1500多畝、花生100畝,并先后與象州福達米業、象州高豐米業等鄉賢創辦的企業和線下26個群體達成合作,有效打通加工和銷售環節。 “現在正在包裝的是花生油,象州下田錳礦公司和我們訂了320桶花生油,準備送去給他們。”侶塘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主任韋喜姣說。侶塘村合作社還注冊了“興樂塘”農特產品商標,不斷強化品牌意識,提高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這一系列舉措,不僅增加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還為群眾帶來可觀的收入。 “在銷售過程中,我們緊盯傳統節日市場,與機關、商超、企事業單位等合作,與他們建立長期的供銷關系,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0萬元。”劉召銀說。 此外,侶塘村持續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和村民自治機制建設,狠抓村群共治,提高鄉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群眾安居樂業幸福感。近年來,侶塘村先后獲評自治區文明村鎮、自治區文明單位、自治區衛生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