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陽映照下的風雨橋熠熠生輝。 昔日的“魔鬼航道”,搖身變成現在的“黃金水道”。10月上旬,蓄水后的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武宣庫區,隨著水位的上升,黔江水面宛如一面寬闊的鏡子,倒映深邃長空。巨輪駛過,浪拍兩岸,翻騰的水花絢爛非常。
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被喻為珠江上的“三峽工程”,武宣庫區是大藤峽工程重點淹沒區。黨的十九大以來,武宣縣抓住歷史機遇,將大藤峽工程作為全縣一號工程來抓,成立了大藤峽移民工作指揮部,舉全縣之力推進庫區項目建設及移民安置等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項目建設如火如荼 魅力武宣日新月異 “大橋通車了,我們很榮幸成為歷史見證人。”2021年1月18日,經過歷時3年的奮戰,位于三里鎮的五福橋正式宣告通車,當地群眾拍手稱快,難掩喜悅之情。 隨著五福橋、蓮塘至紅石公路等項目相繼竣工投入使用,結束了武宣縣唯一一個不通路的行政村——上江村不通路的歷史,標志著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武宣庫區項目建設最難啃的“硬骨頭”被啃下,庫區各個基礎設施建設進入掃尾階段。 歷史在建設中終結,更多歷史還在奮進中創造。據悉,武宣庫區項目概算總投資63.65億元,截至2022年上半年,累計完成投資49.2億元。總體項目除了移民安置之外,還包括防護工程、輸變電遷改工程、專項復改建及庫底清理等多個方面。其中,交通水利專項復改建已開工建設項目100個,已交(完)工項目91個。完成交通水利專項復改建資金8.43億元,全部完成主要等級以上公路和橋梁建設,極大改善了全縣6個鄉鎮29個村委7.3萬人的出行條件。 受益于大藤峽工程項目建設,武宣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結合縣城防護工程建設,在縣城沿江修建10.3公里的移民大道,給全縣人民提供了良好的健身休閑場所。新晉網紅打卡地風雨橋和正在建設中的武仙古城遙相呼應,成為該縣全域旅游線路的一個重要景點。此外,大藤峽博物館已基本完成主體結構,黔江大藤閣正在開展項目選址及設計深化工作,七星湖至黔江人工運河游船閘工程也已取得立項批復和可研評審。 移民安置成效顯著 幸福生活翻開新篇 武宣庫區需搬遷人口涉及5個鄉鎮17個村委44個自然村,安置1082戶4077人,共有居龍、雅村、下安和縣城4個安置點。 為加快安置點的建設步伐,武宣成立了縣、鄉、村三級安置工作組,組建“百日攻堅”小組到安置點蹲點辦公。目前,居龍、雅村、下安3個農村安置點已全部完成搬遷入住,縣城安置點已啟動交房工作。各安置點同時配套綜合文化樓、文體廣場、戲臺、球場等基礎設施,極大改善了庫區移民生活條件,提升了移民群眾人居環境,提高公共服務和生活水平,移民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高。 為確保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武宣結合鄉村振興戰略,通過后期扶持資金投入,全面完善居龍、雅村、下安安置點基礎設施,發展移民特色產業園和鄉村旅游精品路線,提高移民群眾收入。完善縣城安置點配套設施建設,加強就業指導,采取鼓勵外出務工、安排公益性崗位、鼓勵自主創業、發展農林特色產業、實行兜底政策等措施,幫助搬遷群眾落實穩定就業,使農村移民在縣城生活有質量、有保障。 與此同時,千方百計提升服務質量,讓移民盡快變身“市民”。落實由武宣鎮仙湖社區實施遷入地轄區管理范圍,在安置點設置“九個中心”,幫助搬遷戶加快融入社區生活。通過整合資金購得商鋪21間,所得收入將反哺易地扶貧搬遷戶或用于公益性開支。截至今年6月,商鋪收益254萬余元,已為搬遷戶繳納房屋公共維修基金156萬余元。 打造文旅體育名城 “靈動水城”未來可期 武宣是大藤峽工程庫區的腹地,具有優越的地理優勢。武宣抓住歷史機遇,在旅游和體育上做文章,結合大藤峽工程庫區項目建設,通過規劃將武宣打造成為集旅游與體育為一體的綜合濱湖城。 七星河消落區水位調節壩上游縣城周邊的淹沒土地,形成水域面積達9600畝的七星湖。武宣大力挖掘旅游資源,按照北斗七星的位置排布,在七星湖上通過抬填形成頗具特色的“七星島”,新興濱湖城市已然浴水而出。 結合大藤峽考古發現,武宣以“魅力古城,靈動水城”的雙城建設為目標,以“文化+旅游”為驅動力,大力推進武仙古城項目建設。該項目計劃投資30億元,占地約527畝,未來將成為西江生態旅游發展帶上的黃金驛站和新型城鎮化示范區。 依托黔江得天獨厚的水資源,武宣縣致力于打造“中國十大皮劃艇金牌畫廊”品牌和“中國皮艇之都”形象。2021年3月,該縣成功舉辦“2021年皮劃艇馬拉松公開賽”;2020年底,成功引進武宣縣七星湖水上運動綜合體項目,總投資約4.52億元,總用地面積2619.5畝,將打造成國家級水上國民休閑運動中心、國家級訓練基地,并承接首屆學生(青年)運動會水上運動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