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位于興賓區大灣鎮的來賓市雙誠牧業有限公司肉牛養殖場,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棟整齊排列的標準化牛舍,一頭頭膘肥體壯的肉牛正在“休養生息”。工人在場內巡查,不時給肉牛梳梳毛,一幅人牛和諧相處的圖景。 去年,大灣鎮返鄉創業人才詹永德回鄉投資建立來賓市雙誠牧業有限公司,利用收購的甘蔗尾葉發展肉牛養殖,開啟創業之路。 “當地有豐富的秸稈(甘蔗尾葉)資源,是肉牛養殖較好的天然原材料,我對肉牛養殖充滿信心。”詹永德說。目前,肉牛養殖場已建成標準化牛舍、飼料加工棚、消毒池及有機肥發酵床等,公司按照農業生態體系“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原則,采用“發酵床+微生物+種養”循環生態養殖模式,積極發展肉牛養殖。 “目前,養殖場有肉牛近3000頭,預計今年11月可全部出售,總產值在6000-7000萬元。”詹永德說。致富不忘眾鄉親,養殖場始終以自身發展與帶動當地群眾增收為目標,利用就業務工等方式,吸納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人員,多渠道幫助群眾增收。目前,養牛場聘請固定工人12人,其中脫貧戶4人,臨時工400人,多數為周邊村民,有效促進群眾就近就業,實現增收。 “我家住在大灣鎮蜜屋村,離養殖場很近。去年進場務工,吃住全包,我對這份工作很滿意。”工人詹宗壹說,平時工作就是喂料、上水和打掃牛舍。活不重,離家又近,每月工資有3000多元,有活干,有錢掙,生活也有了保障。 同時,養殖場以200元每噸的價格收購周邊農戶的甘蔗尾葉作為肉牛養殖原材料。目前,已投入160多萬元,收購甘蔗尾葉8000多噸,不僅拓寬了蔗農增收的渠道,還有效促進當地秸稈(甘蔗葉)綜合利用,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貢獻力量。 產業振興是鄉村發展的“牛鼻子”,牽好“牛鼻子”,鄉村振興才會越走越好、越走越實。近年來,興賓區高度重視畜牧業特別是肉牛產業發展,出臺相關配套政策,用政策激發活力,以項目構建體系,著力構建產、供、銷多位一體的肉牛發展體系,推動肉牛全產業鏈發展,有效拓寬農戶增收渠道,為實現鄉村振興夯實基礎,讓群眾的生活“牛”起來。 興賓區強化領導機制,成立肉牛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分析研判,協調解決問題,為牛產業發展保駕護航,讓牛產業“牛上加牛”。同時,強化獎補扶持,出臺《來賓市興賓區加快肉牛養殖業發展實施方案》等優惠政策,對龍頭企業、標準化示范場和家庭農場等進行扶持。 興賓區大力推進糧改飼項目建設,進一步帶動飼料種植、收貯、加工產業發展。大力建設養牛基地項目,健全牛產業鏈配套設施。利用生物發酵技術解決氣味和牛糞處理問題,推動現代生態養殖業發展。同時,以龍頭企業為依托,把品種改良作為提高肉牛生產性能及推進肉牛產業發展的基礎工作來抓,以雜交改良為主要手段,加快良種擴繁。目前,興賓區共有肉牛人工授精站點43個,去年完成牛品種改良12107頭,按雜交牛每頭出售比本地牛高出2500元計算,共為養牛戶增加收入1858.5萬元。今年上半年興賓區完成牛品種改良6550多頭,產下雜交牛4000多頭。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興賓區養牛產業越來越“牛”,去年牛存欄98249頭,肉牛出欄57262頭,存欄能繁母牛約28000頭,年出欄肉牛20頭以上的養殖場113家,年出欄500頭以上的養殖場8家。今年上半年肉牛出欄2.8739萬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