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想什么,我們就琢磨什么;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做什么,群眾滿意了,我們才安心。”在忻城縣,每位黨員干部心里都時刻裝著這句話。把一件件好事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讓群眾心里又喜又暖,是該縣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學史力行”的具體行動。截至目前,該縣累計解決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346件,惠及群眾16.8萬人。 醫保服務邁入“碼時代” 8月19日中午,古蓬鎮群眾韋日華慢性胃病又犯疼。他急匆匆地趕到縣人民醫院檢查治療,可到醫院排隊掛號時發現醫保卡忘帶了。正當他為此苦惱之際,醫院的工作人員手把手教他申領了醫保電子憑證,順利做了檢查。 “以前看病買藥必須帶上醫保卡,如今忘記帶卡,掃一掃醫保碼就行,省事多了。”韋日華開心地說。 無卡也能看病,得益于忻城縣衛生健康部門以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契機,將全面推廣醫保電子憑證納入“我為群眾辦實事”清單,全縣各級醫療部門多方聯動,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普及宣傳,引導參保人激活和使用醫保電子憑證。忻城縣也將逐步實現參保人員、定點醫院、定點藥店等醫保電子憑證應用全覆蓋,醫保服務由“卡時代”邁入“碼時代”。 司法為民一朝解“恩怨” 一場官司,三次調解,一起因林地歸屬問題引發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終得圓滿解決。6月15日,忻城縣人民法院法官韋永輝用手機拍下一張珍貴的照片,那是他成功化解該起糾紛案件后與雙方當事人的合影,照片上一男一女兩位案件當事人握手言和,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今年,忻城縣司法部門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把庭前調解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頭戲”,主動把群眾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打通訴源治理“最后一公里”。 同時,該縣通過建立“1+N”工作模式,將矛盾糾紛排查、調解的觸角延伸到最基層,讓遇到法律問題和糾紛的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解決。此外,依托“楓橋經驗”,加強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嚴防個人極端案事件發生。截至目前,全縣共排查矛盾糾紛1388件,調解成功1326件;化解中央信訪聯席辦交辦的重復信訪案件14件,已化解14件,化解率100%。 農技人員田間開“良方” “是縣植保站嗎?我們城關鎮都樂屯30多畝的水稻枯黃了,20多個農戶正在田埂上等你們過來分析原因。”5月21日下午5時許,縣植保站辦公室電話突然響起,農技員黃珍花接電話后,立即帶上本站兩名農技員趕去。 田埂上,20多個農戶圍著水稻種子經銷商爭論不休。農戶說:“老板賣偽劣種子造成的,水稻沒收成由老板負責賠償。”“農戶施肥、撒藥不到位,跟種子沒關系。”水稻種子經銷老板也振振有詞,一股火藥味彌漫開來。趕到的農技員見狀二話不說,直接下田察看水稻枯黃原因。三位農技員經過現場察看后果斷地說:“水稻得黃矮病了,及時撒農藥還能補救。”隨后,農技員當場給農戶開出水稻補救“良方”,還承諾隨時做好技術跟蹤指導。 7月15日,當三位農技人員第三次到田埂上時,映入眼簾的是一派喜人的水稻豐收景象。農戶之前的顧慮一掃而光,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