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交通先行。黨的十八大以來,興賓區始終把交通建設作為頭等大事來抓,不斷加大投資力度,持續加大路網密度,加速構建干線公路“大通道”,暢通農村路網“微循環”,加快建成“貫通內外、通村暢鄉、安全便捷”的公路運輸網絡,形成一條條民生路、產業路、致富路,助推興賓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近日,在興賓區鳳凰鎮古樓村的村道上,施工隊正忙著硬化道路。曾經,該村全是窄小坑洼的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種植的農產品難以外運,交通不便成為阻礙出行和發展的大難題。 “之前村子的路坑坑洼洼的,我們種植的農產品很難運輸出去,要致富就得先修路。”古樓村村民羅永益說。 鋪下的是路,通達的是富。古樓村特色產業優質水稻、經濟林、柑橘、肉雞產業綜合覆蓋全村98%的脫貧戶,城鄉間的道路打通后,釋放出更大的經濟效益。 “現在基本都通路了,交通運輸更方便。我擴種了6畝經濟林,砍好的林木很快就可以運出去。”古樓村經濟林植戶陳義柒說。 古樓村村道舊貌換新顏是興賓區道路建設的一個生動縮影。10年來,興賓區累計完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7.945億元,公路里程由2011年的935.795公里增加到2662.065公里,先后實現興賓區24個鄉鎮、街道240個行政村通硬化路率100%,232個建制村通客車率100%,村級公路通達、通暢率100%,地方交通四通八達,城鄉結合路網實現全覆蓋。 去年,興賓區投入793.7645萬元對轄區32條四級公路道路進行路面修補,修補工程56.32公里,惠及64個村委,受益群眾近20萬人。農村地區道路通行條件不斷改善,路網結構進一步完善,讓農民群眾出行更安全、更舒心,也帶動了特色種養業、農村電商、客貨運輸、鄉村旅游等產業發展,有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讓群眾獲得感“水漲船高”。 在鄉村道路建設提質的同時,興賓區結合區域特點和實際,爭搶快上武忻高速公路高安互通出口連接線、來武路至莆田作業區江頭碼頭項目、來正路至城廂新村岸線等一批二級公路項目,謀劃建設蒙村社塘、遷江堯威兩個港口作業區項目,規劃大噸位船舶運輸港口(碼頭)項目建設,實現轄區高速公路、干線公路、水路運輸力高速發展,初步構建涵蓋陸路水路多種交通方式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確保骨干網“大動脈”更強健,讓農村公路“微循環”更暢通。 “興賓區將不斷完善轄區交通路網建設,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在公路規劃上將各項產業串珠成鏈,為‘產、城、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有力通道支撐,為當地經濟發展、營商環境提供交通保障,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興賓區交通運輸局局長卓丕賀說。 大道如虹行開闊,坦途漫漫鋪希望。過去10年,興賓區立足交通區位優勢與發展現狀,著力完善交通綜合運輸體系建設,不斷提升綜合交通供給能力、交通運輸服務品質和交通可持續發展水平,走出一條服務發展、承載民生之路。下一個10年,興賓區將繼續加快交通干線建設,加強農村公路聯網密度,完善農村公路服務功能,持續推進新時代交通強區建設,助推經濟發展駛上“快車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