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正是種桑養蠶的好時節。每天一大早,藍金秀就起床,趁著一夜的涼意未散,沿著紅水河步行去基地上班,十分鐘就能到達。
基地的全稱叫六納村標準化桑蠶種養示范基地,位于村委會旁邊,由中國保利集團聯合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粵桂協作辦等單位共同出資興建,已投入運營3年。 藍金秀家住忻城縣紅渡鎮六納村,曾經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供孩子上學,擺脫貧困,她曾背井離鄉到廣東的五金廠打工,除去房租,每個月省吃儉用才能攢下2000元錢。 忻城是全國桑蠶第二大縣,屬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2013年以來,中國保利集團先后投入和引進幫扶資金2000多萬元,為老區人民如期脫貧、推進鄉村振興作出了積極貢獻。多年來,中國保利集團利用絲綢業務優勢,結合忻城資源稟賦,圍繞桑蠶做文章,用一縷蠶絲牽起了濃濃的幫扶情。 而藍金秀,卻因這一縷蠶絲,月工資變成了4000元。在六納村,像藍金秀這樣在基地上班掙“高薪”的有20多人,其中脫貧戶8人。 但并不是在基地當全職工人才掙錢,基地的建成投用,徹底改變了當地曾經“散、小、亂”的桑蠶產業。負責運營的公司屬廣西農村投資集團下屬企業,在中國保利集團的支持下,以“小蠶標準化、設備標準化、流程標準化”三項標準化為主要內容推廣標準化養蠶,使農戶養蠶增產增收,有效助力傳統產業提質增效。 隨著基地標準化的逐年推進,對農戶的增收帶動效果也越來越明顯。據統計,今年六納村標準化桑蠶種養示范基地前兩批發蠶的上簇率達到99.2%,每張產繭約120斤,較2021年的每張高出約20%。 數據的背后,是養蠶戶立竿見影的收入提高。藍金秀家種植了2畝多桑田,參與基地的標準化養蠶后,每半個月即可產出100斤高質量蠶繭,按市價20~25元計算,一個月蠶繭純收入可達3500元。比傳統養蠶模式,每月增收近千元。 種桑養蠶,勤勞發家。只要悉心照料,六七十歲的老人,每月一樣能掙兩三千元。筆者走訪了脫貧戶羅耀春家,兒女外出打工,老兩口跟著基地種桑養蠶,每月賣2次繭,月收入近3000元。 “鄉村振興,關鍵是人和業的振興。”中國保利集團掛職干部、忻城縣委常委、副縣長王音毓表示,今年除了幫助建設更多優質標準化桑蠶基地、支持打造全國規模最大的三江口(忻城)繭絲綢產業園,做大桑蠶、繭絲綢產業外,還將啟動建設全國第一家央地結合、服務產業、特色鮮明的中國保利(忻城)鄉村振興學院,為忻城鄉村振興培育更多的高素質鄉村人才,讓產業的收益留在縣域、留在鄉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