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忻城縣日茂種養專業合作社柑橘生產基地鳥瞰圖。(潘顯高 羅靜 攝)
8月的忻城,農業產業園里綠意盎然,村莊里的小樓鱗次櫛比,現代特色農業的大力發展,形成一幅產業興旺的畫卷。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忻城縣大力推進產業振興,全力推動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建立農業產業合作社,鼓勵貧困戶參與就業創業,拓寬收入渠道。
一個合作社 帶動一批人
8月7日,筆者走進忻城縣日茂種養專業合作社柑橘基地,烈日下,綠油油的柑橘樹與蔚藍的天空相互映襯,十幾名工人正在田間護理柑橘樹。
該合作社位于大塘鎮寨南村,由返鄉青年莫日茂創辦,目前合作社成員15戶,是一家集種植、生產、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合作社。該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為農戶的柑橘從田間地頭走向市場提供堅實保障。
“目前,合作社柑橘生產基地占地300多畝,帶動三寨、長條、在拉、果數、輝洞等屯貧困戶30多戶200余人發展特色種植。”該合作社負責人莫日茂告訴筆者,每年遇到忙碌時節,每天可以聘請150人左右前來務工。同時基地還吸納附近金山、九龍等村屯20戶貧困戶入股,可實現種植戶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據介紹,為保障農戶權益,合作社采取保底價收購的方式,即當柑橘市場價高于保底價時,按照市場價收購;市場價低于保底價時,按保底價收購,降低了種植戶種植的風險。
“合作社計劃再投資90萬元進行柑橘基地二期工程建設,現在已完成規劃設計等前期工作。”莫日茂說,二期工程將引進新品種,可續配置、科學施肥,并實現柑橘的無公害生產,將柑橘的日產量提到2.5萬公斤,為農民脫貧致富提供一個更優的渠道。
一項新技術 增收一批人
“主任,我報的這批四齡蠶什么時候可以去領?”這幾天,紅渡鎮六納村下納屯貧困戶藍利香有點著急,她向六納村標準化桑蠶生產示范基地訂購的秋季首批四齡蠶再過幾天才可以領取。她說,現在基地有專家在線指導,養蠶更科學,產量更高了,希望能快點養上,早點有收入。
藍利香所說的專家在線指導,就是六納村標準化桑蠶生產示范基地所使用的標準化養蠶“智慧云”平臺。
為促進全縣桑蠶產業高質量發展,忻城引進廣西桑蠶龍頭企業時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桑蠶研究高校河池學院的校企合作成果,使用“智慧云”平臺,推廣標準化養蠶技術,當地蠶農能夠通過互聯網可視化媒體平臺將桑蠶專家請到家中。同時,專家也可以通過平臺開展標準化養蠶遠程培訓,實時在線幫助農戶解決桑蠶種養過程中的問題,切實提高養蠶收益。
“基地通過實施種養分離、飼養標準化,將蠶病全年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蠶繭產量提高一倍以上,且可以繅制5A級生絲,大大提升蠶農收益。”六納村村委副主任、桑蠶示范基地智慧蠶房負責人羅紹光說,雖然受疫情影響,今年的蠶繭價格沒有往年高,但是依托技術提高了產量,農民種桑養蠶的積極性絲毫不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