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榮在地里采摘桑葉。(藍艷青 攝)
2011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改變了羅榮的命運。當年,羅榮在建墻基時,被塌下的石頭壓斷右腿。為保住性命,右腿膝蓋以下部分得全部截掉,從此,羅榮只能依靠拐杖走路。
生活的壓力、心靈的創傷像兩座大山壓得羅榮喘不過氣,但倔強的他并沒有被打倒,他堅持拄著拐杖下地勞動,發展自己拿手的種桑養蠶產業,用實際行動向多舛的命運宣戰。
種桑養蠶敲開致富門
羅榮遭遇變故當年,他的三個兒子還未成年,家里大小事務都壓在妻子身上,家庭生活發生大轉變。2015年,羅榮一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遇到困難的羅榮沒有退縮,他心想,既然不能外出打工,就在家種桑養蠶。
發展種桑養蠶產業,羅榮第一步就是租用親戚的土地擴種桑園。從2015年起,他和妻子堅持每年種植6畝桑園,養殖10萬多只桑蠶,經粗略計算,養蠶年平均收入有4萬多元。
高收入往往需要高付出。當桑蠶進入五齡期,每天需要摘取桑葉10余袋。因此,天剛蒙蒙亮,羅榮便一瘸一拐地下地摘桑葉。在桑樹還未長高的地塊,羅榮都是拿著小板凳坐著摘桑葉,摘完周圍的桑葉又把板凳往前移。等摘到地頭時,地里滿是板凳移動的痕跡。
當桑樹高過半腰后,羅榮就拄著雙拐杖站著摘。不管天氣炎熱,還是刮風下雨,衣服濕透了干,干了又濕,他從不叫苦叫累。
以實際行動創造幸福生活
在與命運抗爭過程中,羅榮最感謝的便是妻子。裝假肢后,羅榮提不起10斤重的物品。幾年前,村子里還沒有通水泥路,摘下的桑葉都是妻子一袋袋從地里扛回家。
看著愛人瘦小的肩膀壓著比她還大的袋子,羅榮心如刀割。近兩年來,鎮政府大力實施新農村建設,村里通了水泥路,羅榮買了一輛三輪車,能從山邊地頭開到家門口,減輕了妻子的重任。
為減輕妻子的負擔,移民搬遷前,羅榮拄著拐杖將居住的三間泥瓦房打掃得干干凈凈,農具、家具也擺放得整整齊齊。現在,三間瓦房變成了專門的蠶房,環境衛生要求更加嚴格。每批蠶繭上市后,羅榮立馬收拾房間,及時消毒。結繭專用的簇具、小蠶睡的簸箕,他都一層層地靠墻碼好,多而不亂。正因為環境衛生搞得好,屋內涼爽通風,他養的每批蠶蛹都胖乎乎的,很少發病。
近10年來,羅榮始終堅持拄著拐杖下地勞動,用實際行動教育三個兒子,影響身邊的群眾,讓他們懂得幸福生活必須靠自己創造。
如今,羅榮的三個兒子已在外務工,有了穩定的收入。在羅榮的影響下,加海村弄提溝屯的群眾個個謀劃發展產業,人人爭相脫貧致富。
羅榮擅長種桑養蠶,周圍村民都向他取經,他也耐心地指導村民。如今,在羅榮的幫助下,村里建起一棟棟“桑蠶”樓。
不等不靠激發內生動力
“身殘志不殘,不能以殘疾為由向黨和政府伸手求助。”在扶貧干部進村入戶建檔立卡時,村里人提醒羅榮到醫院辦二級殘疾證,以便每個月領取補助,可被羅榮一口拒絕。
近幾年來,在黨的扶貧政策支持下,羅榮沒有放下拐杖“修整”自己殘疾的右腿,而是將國家的惠民政策作為另一根拐杖,向幸福生活奔去。
2018年,在縣殘聯的關心下和縣鄉扶貧干部的幫扶下,羅榮一家光榮脫貧。脫貧摘帽考核完的那一天,羅榮非常激動,7年的辛苦沒有白費,他用一條腿撐起一片天。
2019年春節前夕,忻城縣召開脫貧攻堅摘帽誓師大會。會上,縣里給羅榮頒發1萬元“先進脫貧示范戶”獎牌。感動之余,羅榮提出要把這筆錢用于改良和擴大桑園,當好科學養蠶脫貧示范戶,帶領更多村民通過發展產業走上致富路。
羅榮的致富經驗,成為忻城縣的典型,每年他都要到各地演講。“珠穆朗瑪峰再高也有殘疾人登上,脫貧攻堅再難,你行我也行!”這是他演講時發出的堅定信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