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賓網-來賓日報訊 近年來,忻城縣針對外出務工就業人員多、農村留守婦女多、有意愿返鄉就業人員多等實際,結合易地扶貧搬遷、粵桂扶貧協作、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等重點工作,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和鄉村建立就業扶貧車間,解決貧困勞動力、搬遷勞動力就業增收問題,為全縣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新活力。
截至去年年底,忻城縣建成扶貧車間75家,帶動3230人實現就近就業,每人每月實現增收1800元以上。目前,全縣75家扶貧車間已有序復工復產,返崗就業近3000人。
落實優惠政策
優化營商環境
“我上班已經10多天了,再過不久,就可以領工資了,真是高興!”3月6日,在忻城縣城南新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光明小區成滿就業扶貧車間,搬遷戶員工藍未嘉告訴筆者。藍未嘉成功上班就業,是忻城縣疫情防控措施得力及扶貧車間建設帶動農民就近就業取得實效的一個縮影。
據成滿扶貧車間負責人麥成滿介紹,他租了8間門面,政府給予免租金3年,這對一個返鄉創業人員來說,是很大的支持和幫助。
2017年以來,忻城縣結合優化營商活動,出臺扶貧車間系列優惠政策,引導企業建設扶貧車間參與脫貧攻堅。一是實行廠房免租政策。政府投入財政資金,扶持企業建設、購買或租用廠房建設扶貧車間。企業新建扶貧車間廠房的,由政府投資建設,免3年租金;企業租用現有廠房作為扶貧車間的,免3年租金。3年后,企業每年按建設成本的8%繳納租金,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二是實施就業獎補政策。就業扶貧車間與貧困勞動力簽訂勞務協議或承攬合同,在1年內累計工作不少于6個月、給付不低于6000元勞動報酬的,按1000元/人的標準給予扶貧車間一次性帶動就業獎補。
實行“N+”模式
推動車間落地
為切實做好就業扶貧車間建設工作,忻城縣積極探索“N+扶貧車間”模式,讓更多貧困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
一是實行“本地企業+扶貧車間”。協調本地14家勞動密集型企業,在閑置廠房內設置就業扶貧車間,提供就業崗位1928個,實現企業發展與貧困勞動力就業雙贏。二是實行“粵桂協作+扶貧車間”。依托粵桂扶貧協作,引進廣東信宜企業在4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4個貧困村建設扶貧車間,提供535個就業崗位,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和貧困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問題。三是實行“返鄉人才+扶貧車間”。結合“萬才返鄉·共建小康”活動,投入資金扶持2名返鄉人才建立扶貧車間,提供就業崗位200個。四是實行“招商引資+扶貧車間”。組織工作組赴區內外招商引資,先后引進廈門信榮達電子公司、廣東富得森電子公司等8家企業建立扶貧車間,提供就業崗位1442個。
采取多種形式
促進靈活就業
針對不同貧困群眾的實際情況,忻城縣扶貧車間的另一個得力措施是幫助貧困戶實現靈活就業,這些扶貧車間往往以手工加工業為主,通過分散加工、按件計薪酬的方式為貧困戶增收注入活力。
如忻城縣凡豐工藝廠的就業扶貧車間,由企業送訂單下鄉,統一配送原料、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配套機器和設備、統一上門回收,將竹籃、柳籃等手工藝品生產線延伸到戶,讓貧困勞動力除了可以到企業就業外,也可以進行家庭作坊式代工。目前,凡豐工藝廠共建立家庭作坊1036戶(其中貧困戶243戶),每戶預計月收入增加1600元。
結合產業發展和群眾務工需求,忻城縣建立工廠式集中就業、居家式分散就業、種養式傳統就業、貿易流通式就業等多種形式的扶貧車間,擴大勞動就業范圍。目前,全縣通過認定的工廠式扶貧車間28家,新增集中就業2632人。
同時,依托種植、養殖基地,通過建立“5+2”特色農業產業扶貧車間,帶動貧困人口就業。通過建立特色農產品集中交易市場,與貧困戶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幫助貧困人口實現就業增收脫貧。目前,忻城縣種養式扶貧車間主要以桑蠶、肥牛、百香果產業為主,共建立扶貧車間6家,帶動61戶貧困戶就業,每戶預計年增收1.2萬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