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敏榮是大樂鎮新杯村人,曾在外闖蕩多年,通過刻苦鉆研、不斷探索,逐步掌握了養蛙技術。2019年初,他響應“萬才返鄉共建小康”計劃的號召,回到老家大樂鎮,創辦華榮牛蛙養殖基地,帶領村里的群眾一起脫貧致富。
近日,筆者來到蘇敏榮的養蛙基地,遠遠就聽到蛙聲一片。蛙棚里,蘇敏榮和工人正給牛蛙喂食。蘇敏榮告訴筆者:“以前我在湖南養牛蛙,今年到鎮里開返鄉創業會時,覺得鎮里關于把技術帶回家創業的號召挺有道理的,于是就回來了。”
得知蘇敏榮的設想后,鎮里非常重視,全程跟進項目進度,做好保障工作,不到兩個月,基地就初具規模。“我們在項目前期選址、基礎設施建設、辦理相關證件方面給予全力支持。目前,蘇敏榮創辦的養殖基地占地面積45畝,標準化蛙池30畝,預計年產值400噸左右。”大樂鎮黨委宣傳委員、副鎮長覃美清說。
創業之初,蘇敏榮手把手地教授工人養殖技術。“剛開始養殖基地請了6個工作人員,他們都是附近的貧困戶。”蘇敏榮說。
“我來這里上班已經有兩個多月,一個月工資約3000塊錢。平時的工作就是給牛蛙和鴨子喂食。我家離這里很近,下了班還可以回家干農活。”覃玉貴是大樂鎮新杯村貧困戶,對在基地工作表示滿意。
牛蛙養殖基地走上軌道后,蘇敏榮成立了華榮養殖合作社,直接解決20多名貧困群眾的就業問題,間接輻射帶動貧困戶50多戶。蘇敏榮表示:“下一步要擴大養殖規模,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合作社,共同致富。”
“我養的蛙都有客商上門收購,還有來自浙江、上海的客戶打電話詢問,大概9.5元一斤。”提及銷路問題,蘇敏榮自信十足。
如今,蘇敏榮的牛蛙培育室正在籌建中。育苗基地建成后,可為周邊養殖戶提供蛙苗,年產值可達50萬元。蘇敏榮計劃通過示范帶動周圍貧困戶和群眾散養,把養殖基地打造成集養殖、種苗銷售、技術咨詢、培訓、服務為一體的現代養殖基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引領周邊群眾脫貧致富。
覃美清表示:“下一步,我們要把養殖基地打造成大樂鎮的‘扶貧車間’,通過‘合作社+扶貧車間+貧困戶’的模式,直接解決貧困戶人員就業問題,間接輻射帶動更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