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頭排鎮43個自然屯實現屯屯通水泥路,打通產業路,為發展產業奠定堅實基礎。

頭排鎮積極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助力群眾增收。圖為群眾將剛挖的芋頭裝車。

致富帶頭人廖美華成立的金秀縣福昌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在2017年至2019年期間帶動400多人務工就業,其中貧困戶220多名。圖為廖美華為食用菌澆水。(覃針 攝)
平坦的水泥路穿村而過,幽靜的農家庭院錯落有致,一張張笑臉幸福綻放,走在鄉間,清水潺涓,山花爛漫,幽美而恬靜……隨著脫貧攻堅戰不斷深入推進,金秀瑤族自治縣頭排鎮一幅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頭排鎮堅持以“環境立鎮、農業富鎮、工業強鎮、商貿活鎮、依法治鎮”為發展戰略,以“抓黨建、促脫貧、惠民生”為主線,真抓實干,克難攻堅,全鎮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取得新成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出堅實步伐。2015年底,全鎮貧困人口1332戶4827人。截至今年9月底,剩余的26戶63人未脫貧人口均達到脫貧摘帽標準。
黨建引領促脫貧
“二排村9個自然屯都安裝了路燈,自來水全覆蓋,舞臺、球場有了,泥水路變身水泥路,基礎設施大改善,可以說城里有的,我們村差不多都有了。”頭排鎮二排村黨總支部書記潘健剛談到二排村脫貧攻堅成果時興奮地說道。
潘健剛既是該村黨總支部書記又是致富能人。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潘健剛帶領村“兩委”班子,跑市場、搞調查、找商機,研究如何帶領群眾共同致富。2016年,他帶領村民成立種養專業合作社,發展種果、養羊、養雞等多個項目,還帶頭通過合股、貸款等方式,發展竹木加工、水庫養魚等項目,幫助120多戶貧困家庭實現就業。
頭排鎮二排村是“十三五”時期貧困村,也是該鎮唯一一個貧困村。頭排鎮以“抓黨建促脫貧”為抓手,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將黨建與脫貧攻堅工作深度融合。
通過黨建引領,頭排鎮將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讓黨員成為產業發展“帶頭人”和服務群眾“排頭兵”。在潘健剛的帶領下,二排村涌現出廖美華、李德福、廖東正等一批黨員致富帶頭人。
“我們每天生產1000~1400棒菌棒,主要銷往柳州市區、融安等地。到12月水果豐收的季節,我們又調整生產線進行水果加工、清洗、分選、包裝等。”金秀縣福昌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廖美華說,工人一年到頭有得忙,收入也越來越高。廖美華是一名年輕黨員,2016年吸納17名村民成立了金秀縣福昌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其中貧困戶7名、黨員3名,通過“基地+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模式,2017年至2019年帶動400多人實現務工就業,其中貧困群眾220多名。
紅色“引擎”釋放脫貧動能,啃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工作中的“硬骨頭”。2017年,二排村實現整村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29%,先后獲評自治區脫貧攻堅“先進集體”“農村基層黨組織評星定級——五星級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千方百計守底線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我們要積極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對脫貧攻堅工作造成的影響,緊盯剩余未脫貧人口,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向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全力沖刺。”頭排鎮黨委書記翁善才在頭排鎮2020年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會上強調。
頭排鎮夏塘村古朝屯建檔立卡貧困戶梁天安,是未脫貧摘帽的26戶63人之一。77歲的梁天安去年9月因患腦溢血而導致半身癱瘓,同年10月其妻子蘇秀珍又被診斷患腦瘤,昂貴的醫療費讓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一度陷入困境。梁天安的兒子梁富成不得不辭去原本在廣東的工作回家照料父母,家里唯一的收入來源沒有了,陷入四處借錢的窘境。
令人欣慰的是,一系列社會保障兜底措施讓梁天安一家的生活出現了轉機。梁富成給筆者算了一筆賬:基本醫療保險報銷2萬多元,危房改造補貼5.8萬元,一家三口享受低保金,還有鄉村公益性崗位補貼、產業補助、臨時救助金等救助補貼,基本可滿足一家人生活所需。
今年6月,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梁天安一家三口告別土墻屋,搬進80多平方米的磚混結構新房。這樣的光景,在幾年前梁天安一家是想都不敢想的。蘇秀珍特意托人寫了一副感黨恩的對聯。“這幾年,多虧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和幫助,這是我對黨和政府的真誠謝意!”蘇秀珍激動地說。
“該享受的政策都享受到了,生活也有著落了,今年一定要脫貧,明年我要發展養殖!”談到未來,梁富成充滿信心。
“兩不愁三保障”是底線性任務,承載著厚重的民生期待。今年以來,頭排鎮繼續保持攻堅決勝態勢,持續深入抓好脫貧攻堅政策、責任和工作落實,確保產業、就業、教育、健康、住房等扶貧措施精準落地。截至今年9月底,該鎮26戶63人未脫貧人口均達到脫貧摘帽標準。
產業鋪就致富路
興產業,促脫貧,奔小康。“今年掛果有10萬斤以上,預計收入20萬元,今年奔小康沒問題。”脫貧戶廖祖昌是頭排鎮通過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一個縮影。早在2015年廖祖昌就開始種植沙糖桔,獲得5萬元貼息貸款后又擴種了11畝,共發展18畝沙糖桔。經過幾年的精心管護,他種出的沙糖桔品質好。每年春節前,廖祖昌的果子就被預定一空。
頭排鎮以產業扶貧為重要抓手,下足“繡花功夫”,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發展名優水果種植的同時抓好水果產業鏈打造,多樣化助推特色產業發展,積極培育“5+2”特色產業(即柑橘、茶葉、杉、筍、雞、中草藥、油茶),多措并舉打好產業組合拳。鼓勵貧困戶發展油茶、中藥材等長線產業的同時,引導發展辣椒、芋頭、馬蹄、食用菌等短、平、快產業,為增收致富提供支撐,實現產業發展和扶貧雙贏。目前,該鎮發展特色產業1271戶,覆蓋率達97.78%。
頭排鎮大西江柑橘示范區的上萬畝柑橘目前長勢良好。該基地通過示范帶動輻射周邊700多戶群眾發展柑橘產業,其中貧困戶200多戶。據了解,頭排鎮柑橘類水果種植面積達5.6萬畝,人均種植面積2畝以上。
頭排鎮依托沙糖桔產業,實現“一果興百業”的良好態勢:通過土地流轉、勞務用工等措施,實現當地群眾土地流轉得租金、就業務工得薪金;通過門面租金、開飯館、賓館、農資店等帶動群眾創業、就業。目前,該鎮共有選果場40多家,并引進八〇果業、偉豐果業、小平果業等一批水果流通大企業,打通銷售渠道,給果農吃下“定心丸”。
筑牢貧困“防護墻”
“這筆錢真是及時雨啊,大大緩解了家里的困難,感謝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懷。”頭排鎮頭排村龍慶屯村民廖純敏激動地說。
廖純敏一家以務農所得為主要收入,雖不是貧困戶,但日子過得并不富裕。去年妻子廖桂芳查出患重病后,每月化療費用需要7000多元,除去報銷的費用每月還得自費2800元,這讓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變得一貧如洗。得知情況后,頭排鎮扶貧辦工作人員迅速到廖純敏家走訪調查,對廖純敏戶進行動態監測并納入邊緣戶,采取“一戶一策”化解致貧風險。自2019年以來,廖純敏一家在獲得醫療救助的同時,也享受低保、教育資助、醫療救助、產業獎補助等政策。今年9月開學前夕,正當廖純敏為大兒子的大學學費一籌莫展之時,其大兒子獲得5000元教育資助款。
為防止邊緣易致貧和脫貧不穩定群眾致貧返貧現象發生,頭排鎮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健全完善防貧返貧制度體系,落實線上、線下監測網絡體系,對脫貧不穩定人口和邊緣人口進行動態監測,全面織密防貧返貧機制網,從源頭精準化解貧困增量問題,筑起一道防止返貧致貧的“防護墻”。
“一場大病、一次意外,很可能會讓一個家庭陷入貧困。下一步,我們要加強重點排查,針對有致貧返貧風險的群眾,做到精準識別并進行動態監測,通過落實有關政策,確保脫貧不返貧、不致貧。”頭排鎮鎮長盤璇說。今年以來,該鎮對20戶監測戶、45戶邊緣戶和未脫貧戶中存在風險的重點戶,通過落實低保、危房改造、公益性崗位、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等惠民政策進行風險化解。
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頭排鎮黨委、政府將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堅持定力、開足馬力,精準發力、深處著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與全國、全區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