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秋風蕭瑟,落葉紛紛。
興賓區鳳凰鎮白山村的大榕樹下,一位穿著醒目紅馬甲志愿服的老人揮舞著掃帚清掃落葉。這場景在白山村已出現一段時間。
“拿哥跑來搶保潔員‘飯碗’啦?”路過的村民還不時地打趣他。
“講什么搶不搶的,我們村這么大,我是看他工作量大,就自愿幫他搭把手,改善我們村的環境嘛。”掃地老人笑呵呵地說道。
他叫韋炳拿,今年67歲,在白山村下馬屯可以說是“鼎鼎有名”的人物,是村里的特困供養貧困戶。早年因為左眼殘疾,加上自身發展動力不足,平日里酗酒成性、怨天尤人,是村里出了名的光棍懶漢。大家平日里都躲著他,使得他更是破罐子破摔。
韋炳拿2015年被精準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最開始他不配合駐村工作隊的扶貧工作。為了幫助他脫貧,白山村駐村工作隊員和他的幫扶聯系人制定了一條“扶貧先扶志,社會保障兜底輔助”的脫貧路線。
首先,駐村工作隊員經常到他家里,通過話家常,向他宣傳殘疾貧困戶成功脫貧的故事,宣傳國家各項扶貧政策,激發他自身發展動力,堅定他脫貧的決心。經過駐村工作隊員苦口婆心地勸說,韋炳拿終于下定決心不再酗酒。考慮到他的勞動能力較弱,工作隊員引導他將自家3畝土地流轉給村里的合作社,每年可獲得1000多元的收入,還引導他發展養殖業,在今年下半年養殖了150只雞,計劃到明年春節期間出售。
看到韋炳拿終于自立自強,幫他申請的特困供養和殘疾人補助、領取養老金等項目也都通過了,每個月有800多元的收入,而且醫療保險費用全額返還,住院報銷比例達90%,日常的生活、醫療都有了保障,駐村工作隊員這才松了口氣。去年年底,駐村工作隊還幫韋炳拿申請到危房改造指標,讓他告別居住了60多年的泥瓦房,搬到了穩固的新居。這讓韋炳拿更加堅定了脫貧的信心,人也變得開朗起來。平時他還主動協助駐村工作隊到村里開展工作,遇到不配合的農戶,還幫隊員們一起勸解。
今年疫情期間,他主動參加村里的守卡防控工作,并報名應聘村里的扶貧公益性崗位。在得知由于年齡原因不符合應聘條件后,他仍提出義務協助清潔員一起負責公共區域的保潔工作,且不要報酬。村委會十分贊同他的做法,把村里的志愿者紅馬甲發給他,叮囑他適當勞動,同時要注意身體、注意安全。
從此,在下馬屯的巷子里經常能看到一個穿著志愿者紅馬甲的身影穿梭。他的做法贏得了村民們的贊許。“如今的政策真好!黨和政府給了我很多幫助,我想用自己的行動為大家服務,提升我們村的環境衛生條件。”韋炳拿說道。
就這樣,韋炳拿這個昔日的懶漢,經過精準有效的扶貧措施,不僅實現了脫貧,還以公益服務來回報社會,成為白山村脫貧攻堅征程中的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