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本報微信公眾號“微觀來賓”推送了以《揪心!來賓“熊孩子”頻頻出走為哪般》為題的消息,文中披露年僅12歲的女孩小耀(化名)再次離家出走的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5月28日上午11時,小耀的父親告訴記者,他仍未找到女兒,當天上午再次來到市公安局城北派出所向警方求助,希望能夠盡快找到女兒。
留守兒童增多,監護不力、缺乏撫慰、疏于照顧等因素導致他們異常叛逆、迷茫,甚至出現被拐賣、離家出走等現象,讓人牽掛憂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記者通過多方采訪,尋找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方案。
家長:做孩子的傾聽者和欣賞者
“因為工作原因,我常年在外地奔波,孩子都是跟外公外婆生活,但她很聽話,不用我操心。”家長韋女士告訴記者,最近看到留守兒童離家出走的新聞,她才意識到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她要多和孩子溝通交流,讓孩子度過一個快樂的童年。
市民石先生說:“作為家長,無論再忙,也不要忽略孩子,一定要抽出時間多陪伴他們,因為家長是孩子最好的傾聽者和欣賞者。”
學校:加強家校合作,創造良好環境
記者從市城南小學了解到,該校對于留守學生有《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實施方案》《關愛留守兒童登記制度》《教師與留守兒童家長的聯系制度》《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制度》等系列關懷制度,為留守學生建立成長檔案,在生活和學習上幫助他們。
“學校有專門的心理健康室,配有2名專業心理輔導老師,每周定時開放,與有需要的學生溝通交流。”市城南小學陸老師告訴記者,不管是留守學生還是非留守學生,希望家長不要只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要多一些時間陪伴。學校也會與家長加強溝通聯系,達成家校合作,攜手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幫助學生完善健全人格。
警方:兒童走失,要第一時間報警
“據調查,在走失的兒童當中,大部分都是父母不在身邊,他們跟爺爺奶奶生活,缺乏父母的關愛和管教。”關于留守兒童離家出走事件頻發的原因,市公安局興賓分局莫警官告訴記者。他建議,一旦發現兒童走失,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報警,并告知民警走失兒童的體貌特征及穿著打扮,方便民警快速通過視頻監控進行追蹤鎖定。此外,要加強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家長要及時與孩子溝通交流,在思想上引導孩子,給予孩子更多關愛。
心理老師:學校、家庭、社會齊關注
“教育孩子不僅是學校的事,也是家長和社會的事。”來賓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辦公室主任蘭妮青表示,學校方面,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缺乏疏導,比較沖動,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因此,學校要著重培養留守兒童的情緒調控能力,鼓勵他們遇到問題時學會向老師、同學傾訴,或通過適當方式宣泄。
家庭方面,父母無法陪伴在孩子身邊的,一定要和孩子保持溝通和聯系,要學會傾聽與接納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同時,家長也要與老師保持聯系,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和學習情況,積極配合學校的教育活動。
社會方面,留守兒童缺乏社會支持系統和可利用資源。政府可構建留守兒童社會保障機構,充分利用現有的人力、社會資源提供保障,從而完善社會福利體系。積極倡導全民關注留守兒童,鼓勵社區文化建設服務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同時引導各社會組織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相關問題。
來賓日報記者 曹汐 見習記者 謝仁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