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瓜在深秋收完后,我們合作社接著種植紫豆,一批紫豆的種植期為兩個月,可以連續種到來年3月份。紫豆采摘后有訂單,銷路不愁。”2019年12月22日,桐嶺鎮和律村興農哈密瓜合作社社員陳小莉說。
在該合作社,一棚棚長勢良好的紫豆葉子青翠欲滴,豆棚旁的果地,黃燦燦的柑橘掛滿枝。“縣政府鼓勵支持村民合作社自主開發助增收,利用村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資金,創辦領辦特色種養產業合作社,發展壯大形成特色品牌,增強村集體自身‘造血’能力。”該縣基層辦負責人說。
去年以來,武宣縣聚焦影響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短板,實施村集體經濟“破殼·成長”行動,實現村集體經濟總量、質量“雙提升”發展目標。
整合資金強投入。該縣整合資金向貧困村、薄弱村傾斜,采取“飛地合作、集中聯建、按比例分紅”模式,投入3011萬元建成8個光伏扶貧發電站,確保45個貧困村連續25年每村每年集體經濟收入達5萬元以上;整合資金3850萬元,由80個薄弱村經“四議兩公開”后,與縣農投、國資等國有企業合作,投入標準化生豬養殖場、供銷物流園、混凝土攪拌站等項目建設,發展現代生態生豬養殖和三農物資物流配送,每村每年獲得村集體經濟收入4-5萬元;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與“扶貧車間”建設相融合,籌集資金1406萬元,對自主發展意愿強、符合建設條件的37個集體經濟薄弱項目村,分別給予資金支持。據統計,至2019年11月,該縣“扶貧車間”已開工建設的項目29個,已完工項目25個,投入生產項目15個。
挖掘潛力提效益。啟動集體資源承包期超長、承包價格超低的“雙超”整頓和土地增減掛助力集體經濟增收工作。抓實“雙超”整頓,各村按照“橫到邊、縱到底”的原則,對山林、土地、魚塘、門面等資產資源出租合同進行“全覆蓋”摸排。對有疑問的合同上報鄉鎮工作組審核,并報縣級指導組備案,通過三級聯動方式對合同規范性進行把關,共篩查出“雙超”問題合同183份。已補充完善協議83份,涉及39個行政村,村集體經濟增收383.1萬元;用足增減掛政策,結合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政策落實工作,向土地要收入。目前,全縣已完成土地增減掛整治約1萬畝。
多元發展擴路徑。實行村企合作助增收,全縣22個有礦山資源的村和92個甘蔗種植村,與轄區企業達成服務協議,村干部通過幫助采礦企業解決征地征山、勞務輸出、糾紛調解等方面難題,為制糖企業提供甘蔗種植宣傳發動、技術指導、砍運秩序維護等服務。采礦企業按礦山開采量每噸0.5-1元的標準、制糖企業按進廠原料蔗每噸1.5元的標準,支付勞務服務費給村集體,截至目前,全縣已有73個村獲得有償服務收入189.76萬元,既解決企業生產經營后顧之憂,又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企業反哺農村和村企共謀發展的雙贏目標。
建章立制促成效。優化考評機制,對后援單位、鄉鎮與行政村(社區)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中的作用進行捆綁考評,把發展村集體經濟成效作為縣、鄉、村三級班子年度目標考核的主要指標之一;落實獎勵政策,明確按當年村集體經濟純收入達到15%的比例,獎勵給工作中取得明顯成效的村(社區)合作社組織人員。同時,將具體抓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工作的干部,列入全縣重點一線干部考察范圍,激勵其在工作中的擔當作為,對表現突出的干部,優先提拔任用。
|